约10020字。
武汉市江夏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9月月考九年级语文试卷
一、(共9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名篇时,一定要 其现代生活气息,注意强化相关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分析,从经典中 中华传统美德,最终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心胸修养、知识层次都得以 ,从而 其整体文化素养。
A.付予 饯行 提高 提升 B.赋予 践行 提高 提升
C.赋予 饯行 提升 提高 D.付予 践行 提升 提高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与外国领导人的坦诚沟通,充分表明了中国的信心与责任,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B.从某种角度来说,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与每个人树立文明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理性的国民心态密切相关。
C.病毒不分国界,疫情没有种族。中国的疫情防控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命运,而且关乎人类共同的未来。
D.抗击疫情是一场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更是一场人类同落后生活方式与不良卫生习惯的革命。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中国经济韧性强劲,内需空间广阔,产业基础雄厚。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特别是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
B.几个月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全面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的同时,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积极传递中国战“疫”的坚定信心,赢得国际社会广泛的钦佩和支持。
C.疾病与人类始终相伴随,威胁着人类健康,但人类只要恰当使用科学武器,就能最大程度降低生命代价,无论是非典、甲流还是新冠肺炎,我们对它们的科学认知都有一个过程。
D.一些人热衷于食用各种野生动物,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极易感染上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我们应该推动形成这样的观念:滥食野味就是不文明、不健康、不道德的表现。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不求甚解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原文/马南邨)
4.对于本文标题“不求甚解”的理解,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强求完全理解文章的所有内容。
B.不强求一次性地明白书中的真理。
C.不强求准确地识记经典中的字句和重要段落。
D.阅读重在会意和整体理解,不去强求字字计较、完全弄懂。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好读书”是第一位的,它比“求甚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