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3490字。
洛阳市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情”一词最早来源于德语,是心理学领域内的术语,有“同理心”“同感”“移情”等意思。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共情”可以指一种能力,也可以指一种情感状态。作为一种交往能力,“共情”指能够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切身感受对方的行为和思想的一种能力。作为一种情感状态,“共情”指能够尊重、理解、感受他人的一种情感。
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言,共情能力是尤其重要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可以通过共情,感受采访嘉宾的内心世界,体验采访嘉宾的内心情感,进而消除与采访嘉宾心灵的壁垒,达成深入的交流与沟通。
具备共情能力的主持人,会暂时放下自我,试图进入被采访嘉宾的内心世界,以最大的善意和理解来面对采访嘉宾,使嘉宾感受到一种亲近,从而消除内心的顾虑,缓解内心的紧张和压力,敞开心扉和主持人进行较为深入的交流。主持人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探知规律深入到采访嘉宾的内心世界,挖掘采访嘉宾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而这种探寻与挖掘是节目向深层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具备共情能力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正是善于体验与挖掘嘉宾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具备共情能力的主持人,必然会拉近与采访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心理距离,使嘉宾和现场观众感受到主持人的亲和力,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且自然的谈话氛围,嘉宾的状态就会自然松弛,就会打开心扉和主持人交流。除此之外,主持人与采访嘉宾的平等交流是和谐的谈话氛围实现的基础,具有共情能力的主持人会以彼此共同的情感作为交流与沟通的基础。
共情不仅指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情感状态。共情是一种特质,是一种思维习惯。在大多数情况下,共情是不需要刻意准备的,能够共情的主体流露出来的是对个体的尊重,表达了一种善意、理解与支持。作为主持人只有读懂了他人的情绪,照顾了他人的感受,作出准确的回应,他人才会主动给你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共情是一种感觉.感觉的东西不可刻意营造,应顺其自然,否则会适得其反,有故意之嫌。过度煽情的主持模式因为用情过多,难免会给观众产生做作、虚伪的印象,引起媒体和观众的批评。
需要指出的是,谈话节目并不一定都要运用共情原理,谈话嘉宾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谈话节目的复杂性、多样性。然而,主持人具备并恰当运用共情,必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摘编自高榛英《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共情能力刍议》)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共情就是关怀对方并了解对方及他的世界,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人他的世界。
B. 主持人具备共情能力,就进入了采访嘉宾的内心世界,能切身感受到对方的行为和思想。
C. 主持人具备共情能力,有助于使众人感受到自己的亲和力,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谈话氛围。
D. 因为共情是一种感觉,不可刻意营造;因此,共情是不需要刻意准备的,应该顺其自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先界定了概念的内涵,然后分别从能力和情感两方面阐释,最后予以小结。
B. 作者从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角度论述共情原理的适用,话题集中,针对性强。
C. 在本文的论证过程中,分论点句和过渡句的恰当使用,都使文章显得层次分明
D. 作者提倡运用共情,也批评了因用情过多而给人留下做作、虚伪印象的主持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感”也叫“移情”,实际上近于“共情”,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就多处使用了这种表现方式。
B. “共情”是个外来词汇,如果用我们中文语言来表达,比较恰当的词语可以是“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
C. 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教师善于倾听,给予理解,和学生平等交流,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共情的原理。
D. 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所以任何形式的运用都有其局限性,不可一概而论,更不能固守成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关怀对方”理解有误,原文“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里的“关怀一个人”表目的,选项中成了途径或做法;
B项,“进入了”理解错误,原文是“试图进人”,未然理解成已然了;
D项,“共情是不需要刻意准备”理解绝对化了,忽略了原文中“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限定条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一条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