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360字。

  第一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时政评论类文体的特点,学习议论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2.学习本文极具思辨性和善于运用经典文献与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特点。
  3.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4.运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本文的观点。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的写作方法以及理论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本文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把握本文思辨性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冲破思想束缚、解放思想的精神,正确认识、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各个部分和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
  难点:
  体会文章的严谨准确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习主席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谈理解)实践是检验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的试金石。新时代,我国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国家领导人在全国各地开展调研,就是在回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1976年的时候有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场大讨论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写作背景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在此背景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横空出世,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作者介绍
  胡福明,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