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50字。
《红烛》参赛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2.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3.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阅读诗歌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讨论法、ppt演示法。
五、教学设想:
先通过标题“红烛”解题,引出红烛是喜庆的象征,提出为何诗人用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做诗序,诗人用意是为何?带着问题引导学生去看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白当时作者的是以何种心情写下诗序就能更好的去理解诗歌内容。
再通过录音领读时,学生齐读并找出诗歌中的“三问”更好的去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并在最后总结时适当为学生拓展关于鉴湖女侠“秋瑾”的故事,加深对作者的爱国之情理解。
六: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5分钟)
(首先在黑板写上标题《红烛》)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闻一多的《红烛》,但是在上课之前,老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的哪里见过红烛呀?(学生随意回答)大家说的都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红烛是一个喜庆的象征呀,一般都用在电视剧中夫妇的洞房花烛夜,还有大家生日时点燃的蜡烛等等。标题是一个喜庆的象征,可是我们再看下面的序——“蜡炬成灰泪始干”,大家都学过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吧,这句话具体可以翻译为“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灰”和“泪”是不是有一种悲伤的感觉呢?作者为什么要将一喜一悲两个意象安排到一起呢?所以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闻一多的这篇《红烛》!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5-10分钟)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
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写作背景: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