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550字。

  皖北县中联盟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着哪儿动?
  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一方面是生活教育向传统教育进攻;另一方面是传统教育向生活教育应战。在这空前的战场上徘徊、缓冲、时在时右的是改良教育。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的前线上去找。
  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改良教育提出“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支化。我们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
  为教育而办教育,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是造了一道高墙。改良者主张半开门,使“学校社会化”。他们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学校即社会”就成了一句时髦的格言。这样,一只小鸟笼扩大而成为兆丰花园①里的大鸟笼。但它总归是一只鸟笼,不是鸟世界。生活教育者主张把墙拆去,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
  为学校而办学校,它的方法必是注重在教训。给教训的是先生,受教训的是学生。改良一下,便成为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有何用处?于是“教学做合一”之理论乃应运而起。教训藏在书里,先生是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教死书、读书死便不许发问,这时期是没有问题。改良派嫌它呆板,便有讨论问题之提议。课堂里因为有了高谈阔论,觉得有些生气。但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有何益处?问题到了生活教育者的手里是必须解决了才放手。问题是在生活里发现,问题是在生活里研究,问题是在生活里解决。
  没有问题是心力都不劳。心力都不劳,是必须接受现成知识方可。先在学校里把现成的知识装满了,才进到社会里去行动,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便是这种教育的药照,他说的“即如即行”和“知行合一”是代表的思想,生活教育者根本推翻这个理论,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传授现成知识的结果是法古,黄金时代在已往。进一步是复兴的信念,可是要“复”则不能“兴”,要“兴”则不可“复”。比如地球运行是永远的前进,没有回头的可能。人只见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不知道它是跟着太阳以很大的速率向织女星飞跑,今年地球所走的路绝不是它去年所走的路。我们只能向前开辟创造,没有什么可复。时代的车轮是在我们手里,黄金时代是在前面,是在未来。努力创造啊!
  (摘编自陶行知《教育的新生》)
  【注】①兆丰花园:近代上海著名的租界公园,现称中山公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既对立又统一,要想寻得教育的动向就得找到两者的契合点。
  B.在传统教育者将“教育与生活分离”现状的背景下,改良主义者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口号。
  C.作者认为,若把小鸟笼扩大成为兆丰花园里的大鸟笼,便可达到“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目的。
  D.从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理念可知他倡导先到社会去实践,再回学校学知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二段提出了教育之动向的论题,为下文对教育的新生进一步展开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第五至七段从“教学做合一”,行与知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生活教育的根本理念在于注重知行合一。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D.文章尾段号召读者既不要法古,也不要复兴,而是要努力开辟创造,这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教育者认为教育的好、坏、前进、倒退能从生活的好、坏、前进、倒退体现出。
  B.“学校即社会”是生活教育者的主张;“社会即学校”是改良教育者的主张。
  C.“教学做合一”是在综合考虑先生和学生二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得出的理论。
  D.在“复”和“兴”的关系上,作者认为,若要“复”则不能“兴”,要“兴”则不可“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不错。尽管今年局部早涝灾害较重,但灾后生产恢复及时有效,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秋粮长势普遍好于上年。
  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对维护粮食安全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曾几何时,面对国内粮价高于国外粮价的情况,有人提出“自己产粮不如从国外买粮”;面对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收购和仓储面临“甜蜜的烦恼”,有人提出“种粮储粮越多,财政负担越大”。在这些议论面前,中央始终重视粮食生产,没有改变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