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40字。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身世及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2、理解把握课文的内容。
  3、领会用各种比喻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和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2、领会用各种比喻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
  难点:理解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及表达的内容。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等方式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了解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处境,进一步理解他们产生共鸣的原因,
  2、 诵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感情基调。
  〈二〉教学过程
  1、听诵读录音,了解课文梗概。(用一句话概括)
  2、诵读全文,初步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3、了解琵琶女的身世
  (1)找出写琵琶女身世的句子(①序言部分第3句,②正文第三段2—11句);
  (2)诵读相关句子,理解一些文言词语意思,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4、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
  (1)找出写诗人当时处境的句子(①序言部分第1句,②正文第四段3—8句);(2)诵读相关句子,结合课文注解③,再作一些关于作者身世的补充。
  5、两人的遭遇有什么相同之处?用原文诗句概括。(“同是天涯沦落人”)
  解释“沦落”含义,并结合以上(1)、(2)点进一步理解两人“沦落”的具体表现:
  琵琶女:年轻貌美、技艺高超、欢笑作乐——年老色衰、冷落飘零;   (怨)
  作者:  京城高官、高朋满座、诗酒流连——谪居卧病,凄凉落魄。   (恨)
  为下一步理解两人能产生共鸣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理解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及表达的内容;
  2、领悟琵琶女通过音乐变化流露的情感变化。
  〈二〉教学过程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略写;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详写;第三次是明写,略写。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提问、思考:
  ①描写景物句子的特点及作用:萧瑟,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②“主人忘归客不发”,为什么?(琵琶声的情调触发了主客的心情)
  (3)学生诵诵第一段,体味其中作者的感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