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14780字。
机密★考试结束前【考试时间:2020年9月3日,上午8:30-10:30,共120分钟】
云南省2020年春季学期末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I卷 阅读题(共4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圈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咸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串、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调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究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节选自人教版必修5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建筑除了必不可少的“词汇”构件因素,还需要遵循一定的“文法”组织惯例。
B. 中国建筑的“文法”有很大的拘束性,极大地限制了运用的灵活性与表现的多样性。
C. 语言文字上的横额、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而建筑上的影壁、牌楼等等更多出于实用性的考虑。
D. 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是从木材结构上产生的,所以很难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在比喻论证的过程中,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的法式与构件的特点。
B. 文章充分讨论了中国建筑“文法”的拘束性与灵活多样性,具有辩证意味。
C. 文章第二段借“大文章”、“小品”、“对子”等概念,说明了中国建筑的多样性。
D. 文章第三段探讨建筑“词汇”、“文法” 形成,主要是为后文的相关论述提供理论依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如果不使用中国建筑的“词汇”,不遵循中国建筑的“文法”,将很难组织好中国建筑。
B. 要想解决不同的问题,表达不同的情感,往往要使用不同的建筑“词汇”。
C. 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世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建筑实践的结果,因此一旦形成,就不能改变。
D. 中国建筑没有舍弃木材,主要是因为我们创造了先进的梁架结构法,体现了木材框架的优越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有很大的拘束性,极大地限制了运用的灵活性与表现的多样性”错误。由“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可知,“拘束性”并非“很大”而是“一定的”,同时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C项,“……而建筑上的影壁、牌楼等等更多出于实用性的考虑”错误。由“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可知,建筑上的影壁、牌楼等等更多出于装饰性考虑。
二、古诗文阂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表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