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930字,答案扫描。

  九师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1月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5+《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4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诗与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虽分属于语言和造型两个艺术种类,有着各自的审美特征,然而二者间却紧密相连。中国诗与中国画在文化基础、境界追求,以及对情与意的表达上是一致的。正因为此,在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诗与画成为中国文人表达情志的两种重要手段,故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等关于诗、画关系的经典表述。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共同的根基。中国诗与中国画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它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有着高度的文化同一性。从文者和习画者若离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单取诗词、绘画之形,虽异常刻苦,往往也只得其表,难取其实。同理,欣赏者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在优秀的中国诗词与中国画面前,也将难以体味出其丰富的内蕴与妙处所在。
  ③境界是中国诗与中国画所崇尚的追求。伴随禅宗思想的演进,中国传统文人对境界的追求更.上层楼。中国诗与中国画在唐宋时期的高度发展,正与此有极大关系。禅宗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影响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使中国文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追求臻于境界化。代表人物首推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王维的诗与画充分体现了对“空、远、静、寂”的境界的追求。王维以禅境入诗境、画境。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的诗境与画境是统一的。当然,中国诗与中国画对境界的追求,与道家“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主张,儒家诗学“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等都有着重要的联系。
  ④诗词、绘画是中国文人用以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北宋文人画家群体尤其体现了这一特点。他们的诗与画“主情”,突破了唐代以前中国诗、中国画以叙事、再现为主的特点。苏东坡以诗的形式阐述绘画道理时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回过头来,我们再品读苏东坡的诗,欣赏苏东坡的画,正如其所崇尚和追求的境界。一言一语,一笔一墨无不关乎情,“形似”显然不是他所在意的。在传统儒家诗学看来,无论是诗词还是绘画,创作者往往注重通过“比兴”的手段,引发人的思考,笔不到意到,或笔在此而意在彼。“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是中国诗词与中国画共同的表现手法。因为对自然的观照,中国文人崇尚天地之清悠,进而荒寒之境,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席位。
  ⑤由此可见,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映照,彼此生发。现代学者钱锺书说,“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创作者和欣赏者,都需要在传统哲学、诗词、绘画三方面融会贯通,才能在文学艺术的鉴赏与创作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编自冯朝辉《“孪生姊妹”:中国诗与中国画》,《光明日报》2020年9月2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与中国诗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但其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
  B.儒、释、道三家学说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共同的根本,也是诗与画崇尚追求境界的重要因素。
  C.唐以前的画家文人只重视把叙事和再现作为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北宋时有所改变。
  D.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创作者只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融会贯通,就能创作出诗画精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指出中国诗与中国画紧密相连的关系,并引用经典表述加以论证,总领下文。
  B.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论证灵活,增强说服力。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在文化基础、境界追求和对情与意的表达上是一致的。
  D.二至四段采用层进式结构,阐述了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共同根基,追求和表现手段,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维的诗词、绘画充分体现了受禅宗思想影响的中国文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追求臻于境界化。
  B.传统儒家诗学认为,作为表情达志的重要手段的诗与画,往往运用比兴来达到“主情”的目的。
  C.中国诗与中国画都以“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为主要表现手法,因此它们堪称“孪生姊妹”。
  D.文人读书写作之余近墨,或画家创作闲暇之时撰文、作诗,都是其情发意至时的一种自然流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所谓智慧养老,就是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呼叫、云技术、GPS定位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研发满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不同养老形式的平台,创建“系统十服务十老人十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满足老人在安全照护、紧急救助、健康管理、生活照料、康复理疗、精神慰藉、人文关怀等方面的需求,为老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水平,营造全新的健康养老生活方式,并且能够为政府分忧,减轻社会负担。智慧养老模式缓解了社会老龄化问题,改善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顾,让老人子女感到安心,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稳定。
  (摘编自《智慧养老相对传统养老有哪些优势》,《知识百科》2019年10月15日)
  材料二:
  宽带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移动支付、微信、电商和外卖不仅在城市发展迅速,也以极快的速度扩展到了农村,对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为老年人认识并接受智慧养老打开了突破口。尤其是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为通过智慧养老服务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优化养老资源配置提供了可能。
  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增加。现阶段,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方式,其功能必然会逐渐弱化,需要成熟高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挥作用。在老龄化程度发展更加迅速的中国,照搬西方传统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并不能够有效解决现阶段养老服务短缺的问题。智慧养老因为其节省人力、高效率等特点,成为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新的突破口。
  随着社会的进步,老人对于养老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能够“安老”“养老”到希望实现“享老”的终极目标。智慧养老在老年医疗和智能家居方面的开发,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增加了老年人独立居住的可能性,也能够为老年人重新参与社会提供机会。
  (节选自刘伟祎《国外智慧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7期)
  材料三:
  我国养老服务构建要尊重老年人的核心立场,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生活方式对养老服务体系的布局、发展进行调整。从实际来看,老龄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进程不协调,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养老服务市场尚不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仍旧存在一定问题。要结合经济发展实际状态,立足于我国国情以及养老需要,坚持以人民为本,满足老年人在精神、物质两个层面的需求,实现智慧服务、医疗服务的有效结合,以高新技术来构建起一条完善的养老服务产业链。
  当下的首要任务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养老服务建设、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一是要在政策、法律方面做好顶层建设,实现对制度的统筹规划,实现政策制度的有效落实,同时考虑到各项养老服务的连贯性;二是要构建起一个完善的政策框架,在智慧服务建设方面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三是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可靠“兜底”作用,确保养老服务体系能够落实基本的“惠民”责任。
  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和养老服务的整合本就是重要的创新举措,当前还需要持续推动该创新发展趋势,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论基础上,根据时代、技术发展情况和国情,坚持技术的完善以及创新,以更加先进的技术来解决当前存在的矛盾问题,降低养老成本。各项技术方法应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节选自张馨月《日本养老服务对我国社区智慧养老的启示》,《知识文库》2020年16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宽带的普及,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技术、智能呼叫、GPS定位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养老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B.“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可满足老人多方面需求,提高了养老服务的质量水平,为优化养老资源配置提供了可能。
  C.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仍旧存在一定问题,这与我国老龄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进程不协调,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等因素有关。
  D.我国传统养老方式功能已逐渐弱化,需要成熟高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挥作用,智慧养老可成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新的突破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慧养老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有效实现了老人“享老”的终极目标,它已凭借其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为我国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
  B.要解决我国现阶段养老服务短缺问题,不能照搬西方传统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但可通过技术的完善和创新,以更加先进的技术来解决。
  C.发展智慧养老是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既能营造全新的健康养老生活方式,又能为政府分忧,减轻社会负担,稳定社会秩序。
  D.智慧养老通过智慧服务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有效结合,既能满足老人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需求,又能为老人重新参与社会提供机会。
  6.促进我国智慧养老健康、持续发展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谢谢   津子围
  尽管对飞机延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站在登机口前的王志强还是期盼本次航班能准时起飞。
  两个穿制服的人向王志强走了过来,他一眼就看出他们是干什么的,摆了摆手。那两个人走近坐在椅子上的小庞和汪晓东,向他们推销旅行卡。王志强心想,那个制服很容易混淆人们的判断,如果不是内部人员还真分辨不出他们是不是航空公司或者机场的工作人员,就像很多人分辨不出警察和协警一样。
  王志强经常坐飞机执行公务,他对机场的情况十分熟悉。十几年前,王志强办理信用卡时绑定了航空公司的会员卡,没想到竟然升级成了金卡——在空中飞来飞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