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270字。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沿线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前代或当朝的名胜古迹,这些古迹既包括了以秦汉长安宫殿群为代表的政治性遗迹,也包含了以骊山、华山、陇山、萧关、玉门关、阳关、金山等为代表的自然及军事遗迹,同时也还含有以麦积山、莫高窟等为代表的颇具宗教文化性质的遗迹。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各类遗存多依据行政区划进行孤立、散点、分段式研究,阐发丝路沿线各种人文遗存因文人活动而产生的相关文学意义和价值,缺乏将上述自然、政治、历史、宗教等古迹遗存置放于统一的文化视域中予以综合、全局性观照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们的存在价值。
丝路沿线的各类古迹遗存作为文化存在的活化石,是内涵相对稳固,且与书面表达(抄本、刻本)相联系,并左右行走其上之文人文学创作的重要书写对象和载体。新文化地理学认为,现实世界的文化并不完全依靠对其物理特征的记录来呈现,要体会现实世界的文化,还需要阅读地方文本和异地文化对本地文化的观照以及二者传递给人们的文化意义才能完全获得。相关的文学创作并不仅仅是对各类古迹之物理特征进行记录和呈现,更多的还借助对各类遗迹的描写再现主体心中的世界,并且在创作中,通过对某处古迹的辨认,借助想象和记忆,进行精神领域的场景复原。
丝绸之路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快车道和高速通道,既具有向外的辐射力,也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丝路沿线看似分散的诸多人文遗存,最终却因这条通道的存在而内在地具有了各种联系。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特定地理位置的具体人文遗存,首先需要将其置放于丝路文化交流的语境下予以处理,并力求呈现其动态的意义而非静态的孤立存在,力求将微观局部研究统摄于宏观视野之中,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使研究内容“形散神不散”,使丝绸之路不仅呈现出政治、商贸、文化交流快车道的面貌,也展现出其文学创作和交流之高速通道的特征。
具体而言,隋唐时期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如韩休《驾幸华清宫赋》、李白《明堂赋》、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赋作所书写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唐代文学对此地遗存的描写,多“以汉喻唐”,体现唐人豪迈进取的精神和文人疆土意识的拓展。最后,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
而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如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使之在唐代获得了文学新生。
总体而言,丝路沿线的文化遗存与文学书写存在着互涵关系。文化遗存内涵左右着隋唐文学的西域书写,而与此同时,此种书写,由于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故在一定程度上又对西域相关文化遗存之内涵的丰富与层累有推动之功。
(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丝路沿线名胜古迹众多,种类多样,涉及自然、政治、历史、宗教等领域,对文化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B、如果将丝路古迹放在统一的文化视域中予以综合、全局性观照,可能会挖掘到它们更多的文学意义、文化价值。
C、新文化地理学认为,现实世界的文化强调要对各类古迹之物理特征进行记录和呈现,从而真实地还原书写对象。
D、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丝路的存在使得看似分散的诸多人文遗存内在地具有了各种联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丝路沿线的古迹遗存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隋唐时期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B、本文从古迹遗存的研究现状开始谈起,侧重从古迹影响和文学文本主观性两个方面阐释研究的意义和方向。
C、在阐述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时,从共识性角度,将此古迹线路切分为关中、河西走廊、西域三个单元。
D、本文论证技巧丰富多样,通过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使得论述说理深入浅出,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作者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迈克•克朗认为,我们可以借助文学作品了解到作家对地方的客观描述。
B、唐人豪迈进取的精神和文人疆土意识的拓展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
C、诗文中“楼兰”意象被反复吟诵,说明文学创作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D、丝路沿线的文化遗存与文学书写存在着互涵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4、本文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田润叶爱情的萌芽
她二妈一将事情说明,润叶就真正陷入到苦恼中去了。说心里话,要让她把自己的一生交给李向前,她坚决不能同意。她反感李向前:浮浅,粗糙,长得又不帅,在外面吃喝得肥肥胖胖,已经不象个青年人的样子了。但她又不能一下子就伤了二妈的面子,因为二妈不是她妈。更何况,她又在人家门上吃了多年饭,人家还给她找了工作……她后来只好对她二妈说:“我一直没考虑这种事……”“那你考虑好了再说!你不妨和向前多接触一下,不要老躲他!”她二妈又劝她说。
真的,润叶尽管已经长到了二十二岁,但的确还没有考虑自己的婚姻问题。但现在由于这件事的出现,她才明白地意识到,她已经到了一个微妙的年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