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410字。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长:150分钟 总分:150分)
考生注意: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个体译者凭借自己的学术兴趣或人生经历,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化形式进行翻译传介,其选择就成了文化交流这张大网中的一个个结点或一个个环节。他们利用自身的渠道选行自主交流,去影响对方文化群体中的对应个体或组织,进而加深其对文化交流的关注和理解。我们应该鼓励有资质的个体译者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而形成一种多向互补的文化交流态势。
个体译者,不管国内国外,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文化层次高低,个体交流的路向和前景都是相同的。文化交流一般始于个体交往,进而有了后续的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的可能。个体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因其差异性而呈现文化交流的多元性,这体现在他们交流渠道的多元性、交流深度的多元性、交流效果的多元性,进而使得文化交流得以渐次展开,为国家层面的交流搭桥铺路,创造必要条件。
由国家作为交流的后盾,个体的交流才能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的实质并非一定要取得价值观的一致,更有可能的是文化交流的双方获得一定的共识,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使得各自的价值观念尽可能保持多元并存。历史告诉我们,文化交流并不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文化交流是用一种文化来丰富另一种文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要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以文学作品为例,文学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学翻译覆盖的领域也最为全面;对一个国家的了解,人们往往是从阅读文学作品开始的,没有文学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什么样的作品吸引什么样的读者和译者。期许一部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则体现了作者和译者的胆识与自信。英国汉学家米欧敏博士因故滞留上海虹桥机场,其偶然的一瞥,发现了麦家的《解密》,从而掀起了麦家作品的全球翻译热潮。
在国家对外翻译策略的布局下,多一些中外译者自选的文学翻译作品,无疑会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更好地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效果。个体的作用就在于着力去打捞那些易被人忽略的人、事、物,强化世人对普通人的关注,增进了解,加深沟通,消弭误解。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也给个体译者的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个体译者所存在的自由无序状态,能够培养译者的创造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精神。借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推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体育等都可以凭借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快速地促成文化交流的开展,这些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通常也成了国家外交的重要途径之一。大量的文化交流实践证明,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存在预先确定的交流次序、交流渠道、交流内容和交流效果,多是一种自发行为,是由个体出发,无序开篇,过程繁杂,最后才能逐渐理出头绪,整合思路,完成交流本身的闭合循环。
总之,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我们更要重视个体译者的重要作用,正视文化交流的基本规律,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真实魅力。中国学术“走出去”亦是如此。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孙继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者思考》)
材料二:
怎样更好地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首先是翻译,“中学西传”经历了滥觞、发展与成熟三个阶段。滥觞阶段,主要是西方一些蹩脚的学者把粗浅了解的中国文化翻译成西方文字,或断章取义,或据需改写,或恶意歪曲。西译的《水浒传》中毫无法治观念的群匪形象并没有得到西方社会的认同。到了清末和民国初年,才陆续有西方严谨的东方文化学者在精通汉学之后,翻译出既较好保留原意又体现西方语言精美的高质量作品。杨宪益、戴乃迭是精通英语的中国文化学者与精通中文的英格兰学者结合而成的一对儿中英文化翻译奇才,在翻译界留下了浪漫佳话。他们夫妇俩翻译的四大名著等中国小说,带有浓郁的英格兰中产阶级流行的语言文化印记和小资情调的价值观,《长生殿》成为两人翻译水准最高的文化精品,多次成为国家领导人对外交流时赠送外国政要的礼物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最精通祖国文字的中国人在掌握西方语言方面是短板,很难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力军,而来自西方的东方文化专家,大多不是西方主流作家,翻译成西语的中国作品,质量逊色于中国一批一流作家把西方作品翻译成中文的经典译著。长期以来,中国不缺学外语的人才,但是死记硬背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把外语翻译成中文可以,而把中国文学翻译成外语则不行。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文字翻译,它是一种高智力的创造,按照业内人士的话说,“是戴着镣铐跳舞”,既要保留原意,又要“达雅”,难度极高。中译外的文学翻译人才奇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要让中国文化顺畅地走向世界,路阻且长,任重道远。
(摘编自王永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藏瑰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外国文化群体中的个体或组织加深了对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的关注和理解,从而形成了多向互补的文化交流态势。
B. 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的渐次展开,为个体译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其文化交流渠道、深度和效果的多元性。
C. 中西文化交流都是自发的行为,其开篇是无序的,过程是繁杂的,渠道是多元的,起始的头绪是纷乱的,到最后才有可能理清思路。
D. 文学翻译是高智力创造,在诸多文字翻译中,它对译者的要求最高,因为它既要求保留原意,又要求“达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走出去,靠的是对文学作品的外译,它们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国声音,提供着中国智慧。
B. 英国汉学家米欧敏偶然发现了麦家的《解密》,就掀起了麦家作品外译的热潮,这体现了他的胆识和自信。
C. 诸多中国文化元素如绘画、书法等,可以助力国家外交,同时又可以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促成文化交流。
D. 文学翻译是高智力创造,在诸多文字翻译中,它对译者的要求最高,因为它既要求保留原意,又要求“达雅”。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个体译者努力方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效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B. 设法改变外国人的价值观,使之认同伟大中国的社会制度。
C. 培养自己的创造和独立精神,提升在翻译上的胆识与自信。
D. 精通中文之后,努力提高外语水平,与国外一流作家看齐。
4. 两则材料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其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5. 材料一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案】1. D 2. A 3. B
4. 共同点:讲的都是中国文化的外译问题,都希望中国文化能很好地走出去。主要观点:材料一认为国家应重视个体译者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作用;材料二认为译者要努力提升自己,使自己既精通中文,又精通外文。
5. ①第二自然段论述的是个体翻译对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的作用,第三自然段论述的是国家能促进个体交流的深化。②两者表面是并列关系,但实际上却有着由小到大的递进关系。③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在内容上各自紧紧相连,如果第二和第三段互换位置,三段之间就都不连贯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形成了多向互补的文化交流态势”错误,原文“进而形成一种多向互补的文化交流态势”,选项化未然为已然。
B.“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的渐次展开,为个体译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错误,因果颠倒,不是国家层面文化交流的展开促进个体文化交流的多元性,而是后者促进前者。
C.“中西文化交流都是自发的行为”错误,“都”,范围扩大,原文说的是“多是一种自发行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靠的是对文学作品的外译”错误,以偏概全,另外还有“其他文化形式”的译介。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设法改变外国人的价值观,使之认同伟大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属于个体译者努力方向。译者没有义务去改变外国人的价值观。原文的意思是“文化交流的实质并非一定要取得价值观的一致……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使得各自的价值观念尽可能保持多元并存”。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
共同点:根据节选篇目标题“《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者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藏瑰宝》”,可知讲的都是中国文化的外译问题,都希望中国文化能很好地走出去。
主要观点:材料一“总之,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我们更要重视个体译者的重要作用,正视文化交流的基本规律,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真实魅力。中国学术‘走出去’亦是如此”认为国家应重视个体译者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作用;
材料二“中译外的文学翻译人才奇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要让中国文化顺畅地走向世界,路阻且长,任重道远”,可知认为译者要努力提升自己,使自己既精通中文,又精通外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段落作用的能力。
第二自然段“个体译者,不管国内国外,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文化层次高低,个体交流的路向和前景都是相同的”,论述的是个体翻译对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的作用,第三自然段“由国家作为交流的后盾,个体的交流才能进一步深化”,论述的是国家能促进个体交流的深化。
两个段落两者表面是并列关系,但实际上却有着由小到大的递进关系,先个体,再国家。
第一段是整体概括,“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个体译者凭借自己的学术兴趣或人生经历,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化形式进行翻译传介,其选择就成了文化交流这张大网中的一个个结点或一个个环节”,然后是第二段的个体,第三段的国家。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在内容上各自紧紧相连,如果第二和第三段互换位置,三段之间就都不连贯了。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三观卖血记(节选)
余华
饥荒还在继续……
这一天晚上,许玉兰煮玉米稀粥时比往常多煮了一碗,而且玉米粥也比往常稠了很多,她把许三观和三个儿子从床上叫起来,笑嘻嘻地告诉他们:“今天有好吃的。”
许三观和一乐、二乐、三乐坐在桌前,伸长了脖子看着许玉兰端出来什么,结果许玉兰端出来的还是他们天天喝的玉米粥。
先是一乐失望地说:“还是玉米粥。”二乐和三乐也跟着同样失望地说:“还是玉米粥。”
许玉兰说:“你们喝一口就知道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