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730字。

  任兴高中联盟2021届11月联考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
  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魅力、最有代表性形象标识,它可以是一座楼阁、一架桥、一尊雕塑、一件文物、一座塔等等。像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黄鹤楼、延安宝塔山、南京长江大桥、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等,想起这些富有地域特色、人文魅力、纪念意义、厚重历史的建筑景观,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如条件反射般立刻浮想起这些建筑的坐落地及其镌刻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沧桑之美。
  文化地标的价值不容小觑,是因为这一地标性实物的存在既是城市变迁史的符号化再现,更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神和魂。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地标就是一座城市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定义自我、解释自我、传承自我的宝贵财富。所以说,一座建筑要想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标识,不是凭借其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就可以让人翘首点赞的,必须强化其作为城市起源和特质的文化身份认同,让其与支撑城市记忆的历史文脉有着你我感同身受的记忆一致性,让每一个人都能从流传下来的文化元素中提取、转译出城市精神源流深处延续而来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回忆。
  (摘编自杨亮《文化地标的价值不容小觑》)
  材料二:
  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通报指出,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破坏了吉城风貌和历史文脉,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存在脱离实际、滥建“文化地标”、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
  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它见证历史留下的足迹,承载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着城市文明的延续。而这些被通报的“文化地标”根本名不副实。巨型关公雕像高达57.3米、重1200吨,不仅违建而且基座正在下沉,外观除有些视觉震撼,品不出更深的历史韵味。水司楼投资高达2.56亿元,这一栋楼就花掉该县全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盲目举债还存在烂尾风险。一个贪大,一个求怪,徒有其表的文化项目,不仅破坏了城市整体风貌,浪费了经济社会资源,也达不到传承历史文化的效果,更赢不来游客的青睐和口碑。
  (摘编自韩小乔《文化地标应名副其实》)
  材料三:
  ①提到一座城市,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六百岁的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古典园林里生长着苏州的温婉,拓荒牛雕塑标记着深圳的开拓进取,珠海大剧院“日月贝”讲述着“殊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
  ②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也造成了某些负面影响。这些现象在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人们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
  ③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地标,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④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厂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打造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⑤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一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
  ⑥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
  (摘编自智春丽《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它可以是有形的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
  B. 文化地标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城市文明的延续。
  C. 文化地标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单靠人力可以打造的。
  D. 文化地标的长久生命力来源于生活,与一个地方居民每天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 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首段与材料三首段表达的观点完全相同,两者所举文化地标的例证也可以互换。
  B. 材料一第二段关于一座建筑如何成为文化地标的论述,也可以用来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C. 材料二中指出的两个滥建文化地标的事例,也可以从反面论证材料三第三段的观点。
  D. 材料三第四段所举成功打造文化地标的事例,可以与材料二的事例构成正反对比论证。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座城市与其文化地标通常会形成固定的同义联想关系,即一想到某城,就会联想相关的文化地标。
  B. 能够成为文化地标的各类建筑虽然形体大小、历史长短各有不同,但它们大都具有内外兼美的特点。
  C. 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往往不止一处,因为它们承载的是文化,而文化的形态通常是丰富的和多元的。
  D. 打造文化地标不能追求个性化,更不能追求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或者只是简单堆砌一些文化元素。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5. 河北省某市投巨资按1:1比例在太行山下仿造了一座埃及狮身人面像,宣称要打造新的“文化地标”。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概括这座狮身人面像不可能成为当地文化地标的原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错,根据文意“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魅力、最有代表性形象标识,它可以是一座楼阁、一架桥、一尊雕塑、一件文物、一座塔等等”,文化地标一定是实物。
  C. “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错,有些文化地标历史并不长,如材料中所举深圳拓荒牛雕像和北京“鸟巢”等。
  D. “与一个地方的居民每天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于文无据,也不符合生活实际。原文只是说“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画像(节选)
  [俄]果戈里
  任何地方都比不上休金工场旁那家画铺门前聚集了那么多的人。这家画铺展出了形形色色、稀奇古怪的收藏品,其中多半是油画,罩着一层深绿的清漆,装在深黄色的浮华的画框里。买画的人不多,而看画的人却多得很。
  就在这时,路过这里的年轻画家恰尔特科夫情不自禁地在画铺前停下脚步。他站在门前,起初看着这一幅幅涂鸦之作暗自好笑。他在这些庸俗低级的画作跟前,站了好大一会儿,终于走神了,而这时,画铺的老板,一个身穿面绒粗毛呢外套的小人物,一直在向他讨价还价,还不知道对方是否喜欢和要买什么,就要开价出售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