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920字。

  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间100分钟,满分12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填写词语。(4分)
  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止于雕琢文字,习得技法,更重要的还在于塑造灵魂,传播文明。读经史子集,观山川自然,评时政热点,阅名家佳作,潜(    )移默化之中,我们( méng  mèi)
  的心智得以开启,粗糙的情感变得细腻,( pín jí)      的心田得到滋养。语文还承载(    )着传道的使命,通过培育人文情怀,传递人道精神,来化解社会戾气,引导人们向善向美。
  (    )移默化   méng mèi           pínjí           承载(    )
  2.根据语境,填写适当的古诗文名句,使前后语意连贯。(8分)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开篇说“              ,              ”,可是终日奔走在家与学校之间,我们很少有机会欣赏山水之美,更少有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              ,              ”的闲适意趣。若有时间,真想去人文湘楚山水湖南,陪崔颢登黄鹤楼,远眺“              ,              ”的江川美景,跟孟浩然一起感受洞庭湖“              ,              ”的宏伟气象,或者去桃源县探寻桃花源的入口,替刘子骥完成未果的计划。
  3.请仔细观察漫画,联系现实生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3分)
  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相关任务。(6分)
  【材料一】
  继上海发布地铁“静音令”后,又一则“静音”消息引发热议。自2020年12月24日起,铁路部门将在京沪高铁、成渝高铁的部分车次试点“静音车厢”服务。旅客乘坐“静音车厢”应遵守5条“静音”约定:在“静音车厢”内保持安静;使用各类电子设备时佩戴耳机或关闭音原外放功能;将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状态;接打电话或相互交谈时离开“静音车厢”;携儿童出行的旅客照看好孩子,避免喧哗。违反者将被劝阻。
  公众依法享有安宁权。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地铁等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尽量不要干扰他人,虽渐渐成为公众普遍认同的文明准则,但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高铁旅客噪音纠纷事件,仍引起了大众对高铁文明乘车环境的关切,“静音车厢”的出现很有现实意义。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材料二】
  在班级微信群的“今日热点”讨论中,同学们就静音车厢试点运用这一话题各抒已见,下是部分同学的发言。
  李晓明:违反静音只是“劝阻”?直接驱赶到非静音车厢去!
  张晨:要是在非静音车厢,有人外放视频声音,你说人家,人家立马回怼你:有本事你买静音车厢啊。怎么办?
  王潇:几个试点有啥用?建议全国推行静音车厢!
  刘瑞瑞:全车安静原是本分,现在倒成了情分,理应是常态;现在倒成了特例,呵呵。(1)请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为静音车厢拟一条标语,不超过20字。(2分)
  (2)如果你轮值当日的班级微信群,请结合材一,参考所给示例,对材料二中任意一个同学的发言进行回复。要求:文明交流,理性发声,留下有价值的见解;100字左右。(4分)
  示例:@李晓明  晓明你也太狠了吧?静音只是约定,并不是强制,有人违反约定,咱只能礼貌劝阻,劝阻不听的,可以请乘务员乘警来处理,以免引起冲突;况且咱也不能因为自己要安静就将制造噪音的人赶到别的车厢去,那不是“以邻为壑”嘛。
  二、阅读与鉴赏(59分)
  (一)文学性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母亲的针线
  ①最近几年,母亲每一次离开故乡来上海小住,必带碎布粘好的鞋垫半成品。我们上班忙,没有多少时间陪她,做针线活就成了她消磨时间、排遣孤寂的最好方式。
  ②母亲心灵手巧,小时候过年,家里贴的窗花都是她剪的。母亲缝制衣服的手艺更是远近闻名。读中学的时候,临近年关,我放假回到家,安放着缝纫机的房间总是挤满了来请母亲裁剪、缝制新衣的大姑娘小媳妇。此时的母亲顾不上“领导”我们,我和弟弟、妹妹就各自找同伴去疯玩,父亲则去找他的那些“狐朋狗友”们喝小酒唱秦腔,为元宵节的三天大戏做准备。
  ③在农村,婆媳关系疏远甚至紧张是普遍现象,但母亲和祖母却情同母女,难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