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710字。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1月28日9:00-11:30】
云南省大理、丽江、怒江2021届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兴观群怨”是《诗经》学史上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最早由孔子提出来,主要是从学《诗》和用《诗》的角度阐发这一命题,目的在于通过“诗三百”的学习来提高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提高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其中涉及对《诗》的审美、认识、道德等多方面功用的理解。与汉儒和宋儒一样,王夫之也非常重视通过对“兴观群怨”的阐释来发扬孔门诗教思想。不过,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说的理论意义又非传统的诗教理论所能涵盖。王夫之是一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又是传统诗学的总结者,王夫之对“兴观群怨”说的阐释有这样几个特点:
②第一,他是将“兴观群怨”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待。自孔子提出“兴观群怨”之说以来,阐释者虽多,但大多是将“兴观群怨”四宇分训为四义看待,将“兴观群怨”割裂开来认识《诗》的功用,到了王夫之才把四者联系起来,充分揭示其内在的关联。对于王夫之的这一理论贡献,学术界已有充分认识。比如戴洪森认为王夫之这一说法的理论贡献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看法而“以兴、观、群、怨四者的联系、转化论诗”在孔子那里,“兴观群怨”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不同的是孔子是在春秋赋诗言志的基础上,突出了诗的政治教化功能,王夫之则是以情感为核心,将《诗经》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更加重视诗的艺术审美功能,所以突破了经生家解《诗》模式的理论局限。
③第二,王夫之将“兴观群怨”称之为“四情”,认为诗歌“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突出的是情感作为诗之本体存在的意义。正是在“体情”的过程中,“兴观群怨”的功能得以充分体现。不仅如此,王夫之还着眼于审美情感活动的规律与特点,对“兴观群怨”作为四种审美情感的内在联系予以揭示。比如,对于“兴”与“观”关系的揭示。“兴”是兴情,是人心的感通与志气的激发;“观”是“观志”和“观风俗”,二者似乎不相关联。而在王夫之看来,“兴”与“观”是统一的,互相作用的。正是通过“兴”的情感感发,“观”才转化为一种艺术的认知,发挥其观志和观社会民情的作用。“群”与“怨”的关系也是如此。王夫之说,“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含其情而不尽于言,可以怨矣”“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者而群,群乃益挚”,因为情感的作用,“怨”与“群”才可以统一起来,发挥其“怨刺上政”及和谐人心的功能与作用。
④第三,王夫之对“兴观群怨”说的阐释兼摄创作与欣赏、作者与读者两个方面。王夫之提出“‘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的命题,说明他是高度重视读者在诗歌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以”是凭借,“可”是允许,意为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来把握诗歌作品的意蕴内涵。“兴观群怨”之说的要义也就是要读者可以不遵循固定的思维模式,不因循固定的思想情感来体验与感受作品,或“兴”或“观”或“群”或“怨”,“各以其情而自得”,使《诗经》文本的意和审美价值得到充分的开掘。
(摘编自毛宣国《王夫之<诗经>阐释的三个重要诗学命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传统诗学的总结者,王夫之对“兴观群怨”说的阐释虽然发扬了孔门诗教思想,但却与传统的诗教理论截然不同。
B.王夫之将“兴观群怨”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突破经生家的理论局限,背离了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基本思路。
C.王夫之对“兴观群怨”说的阐释突出情感作为诗歌本体存在的意义,认为“兴”与“观”之间因为情感作用而统一。
D. “兴观群怨”之说的要义在于要求读者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要凭借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去把握诗歌作品的意蕴和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基于对“兴观群怨”说起源的介绍,提出了王夫之对“兴观群怨”说的阐释。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王夫之对“兴观群怨”说的理论贡献。
C.文章第三段引用了王夫之的原话,目的是突出情感作为诗歌本体存在的重要意义。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对三个特点横向展开论述,呈现总分的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因为王夫之突破了前人解《诗》模式的理论局限,他才能将《诗经》作品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待。
B.在王夫之看来,“怨”与“群”在情感的作用下得以统一,使二者具有了深广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C.虽然王夫之重视读者在诗歌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D.王夫之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密不可分,他对“兴观群怨”说的阐释建构赋予了这一命题新的内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英雄主义是永不放弃 鲍尔吉•原野
采访中,我关注的不光是山区的教育状况,还有“美丽中国”项目老师的心路历程。我想得到的答案不光有“牺牲、奉献”这些大词,更想知道他们独有的收获。
这些项目老师看上去笑容洋溢,那是忙碌、爱心和成就感在他们脸上留下的印记。如今人们比过去更关心金钱物质,一个年轻人要用怎样的定力才能在清苦寂寞的支教工作中找到乐趣呢?
潮安区江东镇下湖小学的项目老师彭冠华毕业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