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050字。

  江西省吉安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 分钟 卷面总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文学究竟在哪个时期开始"自觉"的?从最早提出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开始,数十年来,学者们不断提出一些新观点。每个学者对于"文学自觉"概念的理解、界定和标准各不相同,答案莫衷一是。基于此,有些学者竟然声称"文学的自觉"是一个"伪命题"。
  从本质上说,文学即人学。它意味着"文学"只是人使用的一种工具,属于"物"的范畴。因此,严格地说,只有"人的自觉"而不是"文学的自觉"。很多学者在讨论"文学自觉"之时,正是着眼于"人的自觉"而展开的,但又都忽视了"自觉"的本质意义所在。其实,"文学的自觉"表述为"自觉的文学"更为恰当。
  "自觉的文学",其创作者必须具备一种来自个体生命经验又超越个体生命经验的主体意识,由此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必然是超越一己之喜怒哀乐而具有推己及人的普适性和永恒性的。同时,这些作品又广泛借鉴了前人的种种创作经验或教训,有着成熟的艺术技巧,因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达到了完美境地。这才是衡量"自觉的文学"最基本的标准,这样的作品也就是历史上那些具有原创性和永恒价值的千古佳作。南宋禅僧济公活佛所作《辞世颂》∶"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写尽六十年来的生活状况。诗人明知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于是"收拾归来",接下来的"水连天碧",意象美妙,显示着一种大彻大悟之境。历史上那些最伟大杰出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创作主体在一种"自觉"的意识下创作出来的,它与时代没有必然关系,而只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
  再从文学内部发展规律角度说,"中国文学的自觉"又可以概括为"文体的自觉"。它主要考察的是某种文学体裁和技巧从自发到自觉的一种成熟过程。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体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很多学者因此将某种文体成熟的时代定义为"自觉",这种从文体内部寻找答案的努力是可取的,但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比如,我们可以说汉代是赋这种文体成熟(或称"赋体的自觉")的时代,或者说东汉后期至魏晋时代是五言古诗"自觉"的时代,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近体诗的真正自觉到了唐代才完成,而"词"的自觉,则到了宋代才实现。戏曲、小说,其实自古即有,出土文物东汉"说书俑",观此一件器物,即可证明当时这类文学的存在,但说它们到了元、明、清时期才走向成熟,也是恰如其分的。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古代文体的自觉过程,可谓由"自发"到"自觉"的一个漫长历程,无论着眼于哪种文体,都很难将"文学自觉"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时代。
  有关"文学的自觉"的各种观点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统合在一起的,前提是必须明确"文学的自觉"与时代无关,只与创作者的个体心态是否"自觉"有关。总之,"文学的自觉"这个命题的真实意义和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
  (摘编自张培锋《也说中国文学的自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发端于魏晋时期,由于学者对"文学自觉"概念的阐述不同,因而众说
  纷纭。
  B.从本质上说,"文学的自觉"就是"人的自觉",它来自个体生命经验又超越个体生命经验的主体意识。
  C.衡量"自觉的文学"最根本的标准,就是文学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
  D.从文体内部考察"中国文学的自觉",虽是一种可取的方法,但不能一概而论,要防止以偏概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有些""绝大多数""从本质上"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第三段引用《辞世颂》诗句,是为了证明杰出的文学作品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
  C.文章列举各个时代的文体特征,证明文学的自觉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楚,主要观点分两个不同角度展开,两个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要整合有关"文学的自觉"的各个观点,就必须考虑时代和个体意识与之的关联。
  B.历史上的千古佳作,具有原创性和永恒价值,一定符合"自觉的文学"最基本的标准。
  C.无论是汉赋还是唐诗宋词元曲抑或明清小说,都不能算作是特定时代的"文学的自觉"。
  D.文章针对"中国文学的自觉"的争鸣,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体现了作者的治学态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20 年1月24日,中国疾控中心成功分离中国首株新型冠状病毒毒种。3 月16日20 时 18分,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4月13日,中国新冠病毒疫苗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同日,一个由全球120 多名科学家、医生、资助者和生产商组成的专家组发表公开宣言,承诺在世界卫生组织协调下,共同努力加快新冠疫苗的研发。6月19日,中国首个新冠 mRNA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截至7月20日,全球当前有大约 250 种候选新冠病毒疫苗在研发中,其中至少有 17 种疫 苗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2020 年8月5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所属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生物安全联合检查,具备使用条件。此前该车间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