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390字。

  桂林市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繁荣发展文艺事业,人是基础、是关键。人的观念、情怀、底蕴、创意等,是决定其创作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因素。打造文艺精品力作、支撑时代精神大厦,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践行“真、情、实、意”四字上细思力行。
  真,就是要有胸怀担当使命的真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这个高远之志就是守正创新,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时代热情放歌、为民族立心铸魂、为人民抒情抒怀。树立了“鸿鹄之志”,就有了磨砺“十年一剑”的韧劲。但凡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著名作曲家周大风,一生扑在音乐事业上,为普及中国传统民乐教学、推广高尚音乐而辛勤耕耘,受到音乐界的广泛推崇。这启迪我们,唯有大志向、大格局,下苦功、下真功,才有大作品、大成就,否则是难以撑起当代文艺天空的。
  情,就是要充盈文艺追求的深情。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传世之情。如果对文艺事业没有深情厚谊,缺乏传世之心,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牟利的工具,这样的文艺工作就容易沾满铜臭味,这样的文艺工作者就容易成为市场的奴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直到80多岁才创作完成,曹禺创作《雷雨》构思便用了5年,陈忠实的《白鹿原》从酝酿、构思到创作完成历时近10年。这些都说明,坚定艺术追求,不改初心、矢志不渝,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要求。也唯有如此,广大文艺工作者才能以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需求,赢得社会赞誉,无愧时代期许。
  实,就是要增强扎根生活的笃实。正如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所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火还不够近”。生活是艺术之母,越是攀登文艺高峰,越要深入火热生活,扎根人民群众,积蓄创作力量。20世纪50年代末,作曲家沈亚威赴基层连队体验生活,看到了年轻士兵张焕成的一首小诗,被其生动质朴的诗句和诗句表达的坚强信念、乐观精神所感动,很快谱出《战士第二故乡》这首名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的丰富矿藏,只有发扬劳作上手的精神,走出书斋画室,走进人民群众,投身基层一线,用脚丈量大地,才能“打深井”“汲清水”“抓活鱼”,才能创作出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艺佳作。
  意,就是要树立锐意创新的意识。文艺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变则其久”,“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强调的就是艺术创新。可以说,没有创新动力、创作活力的持续迸发,精品力作就难以迸发涌现,文艺高峰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倡导创新精神,并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倡导将创新精神、创新教育融入艺术学习创作过程中,在博采众长、深入实践基础上,融会贯通、激发灵感、厚积薄发,提升艺术原创能力,推动文艺不断繁荣发展。
  (摘编自郑乐秋《文艺工作要讲真情实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工作者践行“真情实意”,就可以打造文艺精品力作,支撑时代精神大厦。
  B.黄公望、曹禹的成功,源于他们对事业的深情厚谊,这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要求。
  C.文艺工作者如果只局限在书斋画室,那便无从创造出为人们欢迎的文艺作品。
  D.践行“意”,就需要倡导创新的精神,并且扎根生活,艺术的生命力便能长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工作者们的创作能力与水平是繁荣文艺事业的基础,这是文章论证的前提。
  B.文章采用了总论——分述的方式展开论证,论证了文艺工作要讲求“真情实意”。
  C.文章主体部分论证“真情实意”的内涵以及重要性,都用了举例和引用论证。
  D.文章的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工作者树立了守正创新的鸿鹄之志,才可能如周大风般有大作品、大成就。
  B.当下的一些文艺工作者随波逐流,沾染铜臭,多是由于缺少对文艺事业的深情。
  C.文质兼美的优秀文艺作品才能满足人民需求,才能使文艺工作者坚定艺术追求。
  D.徐悲鸿曾经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这在本文也有所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0年1月18日以来,从广州到武汉,从武汉到北京,从北京再回到广州,84岁的钟南山马不停蹄,奔赴防疫一线。1月19日武汉疫情探讨会结束后,他又飞往北京,赶往国家卫健委开会。1月20日,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一直忙到深夜。1月21日,钟南山从北京飞回广州,参加广东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28日他又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