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800字。
内江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检测题
语 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选择题(1、2、3、4、5、7、10、11、12、14、17、18、19)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于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檫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其余试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字体工整,笔记清楚;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以生命概括天地的本性,大千世界中的森罗万象都有生命,都具有生命形态和活力,和人的生命彼摄互荡。生命是一种贯彻天地人伦的精神,一种创造的品质。这种生命精神对中国画产生了至深且广的影响,使其呈现出独特的绘画观念与绘画形式,以及别有旨趣的绘画功能。
生命是潜隐在中国画之中的不灭精魂。如山水画的对象,千百年来,依然是深山飞瀑、苍松古木、幽涧寒潭……似乎总是老面孔,然而人人笔下皆山水,山山水水各不同。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看似相同的表相下所掩盖的不同的真实生命。抽出这种生命,中国山水画也许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西方绘画以死物入画,如透纳的《松鸡写生》,描绘的是被猎枪打死的鸟,这对中国画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中国画中虽然有枯木瘦水,但并非是展现枯朽的形态,而是由此传出一种勃郁的活力,彰显出一种生命精神。在中国花鸟画中,重视蓬蓬勃勃的生命感则更为明显。我们从八大山人天真嬉戏的小鸟,郑板桥凛凛风神的竹子,吴昌硕笔走龙蛇的枯藤、齐白石跃然而出的虾趣,都可以听到一种生命的清音。
追求生命精神对绘画形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画家对动感的偏好上。英国美术史家比尼恩说,中国绘画对动感有一种异乎寻常的重视,一幅画可以置透视、光、影于不顾,但有一点不能缺少,就是画得是否活泼,是否体现出物象生动变化的节奏。少了活泼,就是死、板、结、僵、滞;有了它,绘画的气韵也就树了起来。清代花鸟画家邹一桂说:“画有两字诀,曰活曰脱。”中国绘画强调活泼泼的生命感,从具体技法来说就是要求在画面构图上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使得灵气往来,不板滞。这种绘画技法不唯中国画所独具,西方绘画也强调力的伸展,讲究画面构图要素之间的张力关系。莱辛在分析古希腊著名雕塑《拉奥孔》时,强调创造一个富于包孕性的片刻的重要性。但是,中国画所强调的生命动势又与之不同,中国绘画不仅强调静态画面要显现出动态,再现生机勃勃的自然形态,同时还应深入生命的根源处,掘发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底蕴,从而去安顿自己的灵魂。
由于把重视生命作为中国画创造的纲领,中国画的绘画功能也体现出了别样的旨趣。画家通过绘画创作来体验生命,一缕烟岚、一片苍林、一湾静水,都经过画家心灵的浸染,都是画家自我生命之表征。游心于画,可以给艺术家提供一个体证生命的机会,而不仅是艺术技巧的满足。邹一桂说:“必兴会自至,方见天机活泼。”山水画家终日烟霞供养,日对丘壑,进而参悟大化生机。清代沈宗骞说:“画虽艺事,古人原借以为陶淑心性之具,与诗实同用也。”“陶淑心性之具”一语最得画家之肝肠。绘画一道,为无数画家提供了精神家园。画家们就像一个个长久飘荡的游子,借绘画来寻求精神的止泊,安抚自我的灵魂。
总之,中国画家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就是要表现宇宙盎然生意,借一管之笔点画万物,在山水花鸟中表现生命流转之趣,从而提升性灵,追求自我生命和宇宙的相融。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画的生命精神》)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艺术魅力都在于能传达出一种蓬勃的生命精神。
B.中国山水画中的枯木瘦水并非死物入画,仍然有着强劲的生命活力。
C.中国绘画只重视动感,追求活泼和气韵,不讲究透视、光、影等绘画形式。
D.山水画家通过绘画来参悟自然,陶冶心灵,寻找精神家园和安顿灵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绘画观念、形式和功能三方面展开论述,形成并列式论证结构。
B.文章旁征博引,用道理论据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C.摘录沈宗骞“陶淑心性之具”一说,证明了画家体证生命的绘画旨趣。
D.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命精神,是中国山水画这种艺术门类得以传承延续的重要原因。
B.画作死板僵滞,是因为缺乏绘画的气韵,物象没有变化的节奏。
C.第三段《拉奥孔》的例子,证明了在寻求张力的绘画技法上西方不如中国。
D.中国画家只有通过画山水花鸟,才能实现自我生命与宇宙的融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15年,1969年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聆听大家》栏目组总编辑景延安对叶嘉莹先生进行了一次采访,期待通过这次访谈,能让更多人走进这位著名古典诗词专家,认识这位“穿裙子的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