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900字。
绝密★启用前
焦作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上)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其历史原貌。
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共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所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敢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
汉代诗歌,有直接从《诗经》而来的四言体,但因形式上的僵化,未能出现优秀的作品;有运用《楚辞》形式写成的“楚歌”体,亦少有创新。汉代诗歌的新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
(摘编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王朝派采诗官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也作诗、献诗,都是为了制礼作乐。
B.“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二者产生的时代和乐调不同。
C.“诗言志”“美刺”“比兴”和“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
D.《楚辞》的奠基人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在《离骚》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从形成、内容和艺术等方面,说明《诗经》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源头。
B.第三段以屈原作品为例,说明《楚辞》特点以及《楚辞》是我国诗歌的重要源头。
C.文章在论述我国诗歌的源头时也分析了《诗经》《楚辞》在手法、语言上的不同。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来论述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情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古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当时的历史。
B.《诗经》《楚辞》都与民歌有关,《诗经》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楚辞》则以楚国民歌为基础。
C.《诗经•国风》是现实主义诗风,《离骚》是浪漫主义诗风,二者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诗歌美学风格。
D.汉代诗歌成就是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可见,《诗经》《楚辞》对汉代诗歌影响甚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难度。但疫情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脚步,动摇不了我们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胜决心。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201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立打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