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370字。

  安徽省芜湖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年来,中国文论体系的建构问题始终围绕着一种既定的前提来探讨,那就是如何看待西方理论的影响,其中包含有惯性的二元对立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价值观,即通过文化对抗而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主意识。这种逻辑产生于近代以来外来文化冲击的历史记忆和真实感受,其对抗和对立是当时历史文化语境所决定的,具有历史真实性和道德合理性。但从历史的长线来看,拘泥于二元对立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是很难建立起被世界广泛认同的理论体系的,甚至有可能产生一种走向为对抗而对抗的极端化的思维方式。
  二元对立价值观的存在是一种常态,它不只是中国文论或者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也不只是一种文化冲突的历史轨迹,而是一种世界性的当下事实和发展逻辑。如果把欧洲、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近来发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冲突,看作是全球化进程的终结可能还为时尚早。但是,它们预示着一种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浪潮的出现,其思想本质也是源自于二元对立的文化价值观。因此,弱化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强调人类命运发展的同一性和整体性思想将变得十分重要。习近平近年来一直积极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前瞻性理论,对于人类命运和世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弥合当下国际矛盾和文化冲突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文化逻辑,也将是对世界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中国当代思想理论。对于中国当代文论体系建构来说,它更具思想指导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要是以国际关系和世界发展为着眼点而阐发的基本理念,经过几年来的不断阐释和世界大势的新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包含的对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问题的全面思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的整体性概念——“新全球化”思想。“新全球化”是一种多元一体的共生性和包容性的全球化,而此前的全球化可以看做是单一性和一律化的全球化,以源自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为圭臬,取消差异性进而碾压式推进的全球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碾压式全球化快速地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同时也制造了越来越大的矛盾。但是,无论全球化存在着怎样的弊端,无论在此进程中可能带来何种牺牲,以抵抗全球化、回归保守主义和分化主义的反全球化思潮是没有出路的,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风险性和无序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论的发展经历了由“跟着西方说”到“与西方对着说”过程,其背后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是二元对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启示我们超越时空束缚,以整体意识、全球思维和人类观念重新打量这个世界,文化发展的结果就是寻找人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体系不是要重回简单的文化对抗模式,而是要正视对抗而又要适时适度超越对抗,最终抵达“一起说”的理论境界。只有如此,我们的理论才能具有更广泛的世界性价值,更有效地为人类思想理论发展确立中国方案。
  (摘编自张福贵《新时代中国文论建构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元对立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产生过一定作用,但用发展的眼光看,这种观念存在局限性甚至危害性。
  B. 中国文论对西方理论的对抗意识,以及当下国际社会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表明,二元对立的文化价值观长期存在且日益强化。
  C. 以一元化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全球化虽造成了诸多矛盾,但与反全球化将导致的风险性和无序化相比,其消极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D. “新全球化”思想与此前的全球化在理念和实践方面完全不同,它主张用世界的多元化发展来取代过去的一体性,允许差异存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反思中国文论体系建构的前提入手,先分后总,阐释了文论建构应有的价值取向。
  B. 文章论证了二元对立价值观常态化 危害,凸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重要价值。
  C. 文章比较了全球化、反全球化和新全球化的不同,为中国文论体系建设发展提供了借鉴。
  D. 文章秉持理性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对中国文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及走向展开了辩证思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时代中国文论体系的建构应以人类思想认同为终点,坚决摒弃二元对立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吸纳中外文论的优秀资源。
  B. 鲁迅的“拿来主义”文化观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但其基本观点与本文所提倡的对待中西方文化的看法也有共通之处。
  C. 全球化的演进过程表明,由单向性的文化接受到对立性的文化冲突,再到共生性的文化融合,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D.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具有普世性重要价值,启示我们价值观导向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具体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前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明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国粮食产量从2012年的61223万吨,提高到2019年的66384万吨,稳中有升。2020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856亿斤,创历史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