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960字。
  肇庆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末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2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语言是文化的天然载体,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底色。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保存、传播方言,不仅可以保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能让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并焕发活力。尤其是在网络文艺兴盛的当下,寻找新的文艺形式和表达空间来唤起方言新的生命力,维系乡土记忆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精神联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方言让文化传承开新花
  考察方言与文艺形式的渊源,可以发现,传统的地方曲艺最能体现方言的文化特点,比如秦腔、豫剧、粤剧等,合辙押韵的戏词依托方言特色,唱出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将地域文化与方言结合起来的音乐形式是网络原创歌曲,像网络空间里大受欢迎的陕西方言民谣《西安人的歌》、微电影主题曲《重庆的味道》,用方言演唱,再配上地域的风土人情、美食美景,不仅是自媒体内容生产者寄托乡情的载体,也是网民了解城市文 化的有效路径。
  方言网络歌曲为方言的传承找到了舞台,同时也让方言退去了"土"和"俗"的标签。川渝风味的说唱、三秦大地的摇滚,成为网生代追捧的新时尚。川渝说唱歌词,具有四川青年文化的地域性,成为青年人享受生活、敢耍爱玩的生活写照。四川话那种脆生生、活泼泼的腔调和韵味,天然具备接地气的基因,像《精神小伙听令》里的"整起来""懂了撒",不仅形象鲜活,也易于流传。
  方言利于情绪和情感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方言作品的兴起,满足了个体的自我表达和社群文化的认同。方言成为短视频的常见声道,是因为方言在连接情感、渲染气氛、拉近距离、强化认同上具备传播优势。研究表明,母语更容易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今互联网上的情绪传播成为主流。网友们通过情绪,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份、职业来确认社群归属。感性类内容通常将私密的议题带入公共领域,在激发受众情绪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归属感。
  在表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作者的个性方面,方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不少作家回归故土,发掘方言,找寻语言的源头。方言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常能使作者的语言别具风格,像莫言作品中地域色彩浓厚的生活用语,贾平凹作品中文白夹杂的商洛方言,金宇澄《繁花》中通篇的上海话思维,成就了作家语言的独特性。
  网络语言作为新的语言现象,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方言不仅是告别故乡的人纾解乡愁的出口,也是在城市生活的人对地域风情和乡村生活进行想象的一种凭借,是连接乡土中国与城市空间、连接传统话语与二次元表达的全新网络文化景观。
  彰显方言的文化魅力
  当前,方言网络文艺大多为自媒体生产,存在良莠不齐的现状,有些作品难免存在内容粗俗化、制作粗糙化、趣味粗鄙化的情况。方言网络文艺创作不可沉溺于"土味",一味追求娱乐效果,从而让方言沦为媚俗的手段。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挑战,网络语言的生产者和创作者,要坚持审美趣味的引导和络文艺尤其是方言创作长于日常表达,但日常不等于一地鸡毛、无聊琐碎。如何在小人物的平凡日常中发现美、记录美,表现有温度的人性,直面现实的困惑,寻求心灵的慰藉,这是网络文艺方言创作的努力方向。方言网络文艺作品应该以文化为起点,用方言的魅力建立地域文化自信,让那一份乡愁成为文化传承最美的寄托。
  (摘编自刘亭《方言网络文艺别沉溺于"土味"》,《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1日)
  材料二∶
  方言之于文学,好比盐之于饭菜。一顿饭有各种吃法,"舌尖上的中国"百味杂陈,可总也少不了一点儿盐——有盐才有味儿。远的不说,就只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哪一部不是包含着南北各地的方言风味?哪一部不是总有一点儿增色添香的方言桥段?《西游记》有诙谐风趣的淮安方言,《水浒传》有豪爽劲道的山东方言,《红楼梦》则更是集各地方言之大成,苏北、常州、南京、北京等地的方言大放异彩,在小说里穿插自如,恰似一首大合唱。
  一地方言成一家"盐",来自南北各地的作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盐"撒进了自家的作品里。无论读者有啥口味,喜好啥味道,总能在文学里的方言中,找到获得感与归宿感。这当然是方言的魅力,也是方言总能活跃在文学作品中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肖伊绯《大师笔下的方言之美》,海燕文2020年2月2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网络文艺中充分展示方言的魅力,可以传承文化传统并使之焕发活力,而且能维系乡土记忆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精神联系。
  B.方言网络文艺创作的方向,就是以身份最低微的小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美好人性,直面现实的困惑,寻求精神慰藉。
  C.《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成为名著,是因为它们自如运用各地方言,创作了很多增色添香的方言桥段,受到了读者热捧。
  D."新文化"运动以来,沈从文、李劫人、巴金、老舍等名家无不善于运用方言,他们的作品可以说都是运用方言的杰出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方言用于新文艺形式,就有可能退去"土"和"俗"的标签,充分地展现文化的魅力。 B.有些作家回归故土,发掘方言,是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并刻画人物形象。C.方言能够纾解乡愁,告别故乡的人在作品中看到或听到故乡的方言,常会找到归宿感。 D.古代文学在运用方言上水平很高,成就颇大,《红楼梦》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性作品。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3 分)
  A.现代作家赵树理运用方言可谓炉火纯青,这使其小说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B.发表于《收获》月刊的长篇小说《繁花》运用了大量上海方言,其语言有很强的独特性。
  C.网络小说《盐女》用了很多涉及井盐制造工艺的方言词语,语言明显具有四川自贡特色。
  D.网络小说作家不可传播历史虚无主义,而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创作文艺作品时在使用方言上应防止出现怎样的问题。(4分) 5.材料一的小标题形式有何作用?前两个小标题与第三个小标题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回答。(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门外大榆树
  郭 华
  我记事起,老家 门外就有棵大榆树,足足有三层房那么高。虽然农村的树木一般没人用心修剪,但它的树形却正像一把巨大的雨伞,撑出好大一片荫凉。除去特别寒冷的冬日,大部分日子,我常在树下玩耍,在树下读书。村子里有许多榆树,但是长得这么高大、这么漂亮,以它为先。
  我家院子在村口,每次从村子外面回来,没看到老家的房子,先看到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