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8820字,答案扫描。
聊城一中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萌生了文字的雏形。其中既有与汉 字有承续关系的,也有与汉字无关的其他民族的文字雏形,这些文字雏形被称为“文字画”或“图 画文字”。它们还不能逐词地记录语言,因此也不能被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成熟的汉字约形成 于夏商之际,而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童年时期的汉字。虽然甲骨文 中还残留着一些早期文字不规范、不严密、不准确的地方,但已经属于可以严格记录语言的真正意 义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体现了“六书”的造字理据,字形丰富多彩。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书” 的地方,体现出古人的独出机杼和奇思妙想。甲骨文总字头数已有 4000 多个,可以自由记录语言。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这是古人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手段,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所得,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
古代“书画同源”,因此甲骨文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美化倾向。很多甲骨文的形体犹如美术 作品中的速写,古人在构字时尽量采用简单的线条,抓住描写对象的典型特征,凝练生动,概括传 神。其形体体现出对布局上的穿插避让和形象上的饱满匀称的追求,更凸显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 和观念。
(摘编自《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
材料二
1899 年,甲骨文沉睡数千年后被发现。它记载了殷商王朝的信息,为中华文明史铸就了坚实的一环。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不 同,甲骨文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甲骨文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以 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绵延不断的历史,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 和伟大创新精神。
2017 年,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在赢得世界范围的认同与尊重的同时,也对推动甲骨学研究意义重大。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描绘了中华文明发展的精神脉络,
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由于年代久远,出土的甲骨完整的极少,绝大部分是破碎的,重新缀合难度极高。但经过几代 学者的追求、守护和探索,一批甲骨文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先后问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出版的甲 骨著书约有 280 种,发表的论文有 3 万余篇。甲骨学者承前启后,倾力付出,孜孜以求,他们为甲骨文的收集整理、研究考释、保护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它独特的间架结构和形式之美,为今天的文 化创造带来特别的启示。近年来,甲骨文书法、甲骨文实物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逐渐走近大众、走 向世界,在普及传播中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在历史上曾传播到东亚的许多国家, 形成汉字文化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也在积极地把汉字介绍给世界。“数字化甲骨文”通过基础组合、设色、故事化添加等手段,创作出各种主题的甲骨文文字画,妙趣横生,吸引了无数人;表情包、文字库,鲜活的甲骨文文化产品, 让“深藏闺中”的古老文字走近大众、走向世界。
(摘编自《让百世甲骨续写中华文明新辉煌》)
材料三
文明很脆弱,又很有韧性,哪怕长期隐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只要一个偶然的机会,它就会重新 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甲骨文就是如此。一百多年前,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次确认中药“龙骨”上的 “划痕”是上古文字,一锤定音惊天下。从“甲骨四堂”到“甲骨五老”,一代代学者薪火相传, 在这两甲子的时光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标志物之一,也是打开中华文明拼图的一串钥匙,象征意 义与现实意义兼备。同时,作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甲骨文也为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巨大 贡献。
回首来时路,甲骨文的发现、研究之路充满坎坷,令人感慨。一百多年前,甲骨文发现之初, 国家仍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当时出土的不少甲骨被外国人巧取豪夺,蒙尘异国他乡,给我们留下伤痛和遗憾。今日之中国,发展迅猛,国力强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甲骨文研究也迎来了新机遇。甲骨文的研究之路,需要一大批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学者加入其中,勇往直前、 继续前进。
(摘编自《让镌在甲骨上的文化“活”起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字画作为早期萌生的文字雏形,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经出 现。
B. 甲骨文属于可以严格记录语言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但也残留着一些不规范、不严密和不准确 的地方。
C. 甲骨文与其他的古代文字一样,在文明的进程中,因为民众的传承一直绵延流传至今,演变成 今天通行的汉字。
D. 甲骨文脆弱而又有韧性,虽然可能会长期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但是只要有机会,它就会重回 世间,引起人们的关注。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甲骨文中的常用字经过几千年演变,基本结构没变,只是在笔势笔意上有些变化。B.“书画同源”指字的构成如美术作品,抓住对象的典型特征,多用简单的线条。 C.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形体不改的甲骨文,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新精神。 D.甲骨文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形式之美,成为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为我们带来启示。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说明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它记载了殷商王朝的信息,为中华文明史铸就了坚实的一环。
B. 可以赢得世界范围的认同与尊重,也对推动甲骨学研究意义重大。
C. 经过几代学者的追求、守护和探索,一批甲骨文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先后问世。
D. 甲骨学者承前启后,他们为甲骨文的收集整理、研究考释、保护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4.阅读材料,你认为甲骨文要“活”起来,需要怎样做?请简要说明。(4 分)
5. “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梁晓声
无窗,不能说是房子,或屋子。
窗是一个象形汉字。古代通“囱”,只不过是“孔”的意思。后来,因要区别于烟囱,逐渐固定成现在的写法。从象形的角度看,“囱”被置于“穴”下,分明已不仅仅是透光通风之孔,而具有了房或屋也就是家的审美意味。
若一间屋,不论大小,即使内装修再讲究,陈设再高级,其窗却布满灰尘,透明度被严重阻碍了,那也还是会令主人感觉差劲。当我们强调屋之清洁时,脑区的第一反应是“窗明”。这一反应。 体现着人性对事物要项的本能重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