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820字。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特殊的观念形态,审美从来都是与所处时代紧密相连的。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都会改变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审美形态也必然随之而变。因此,我们有必要挖掘并阐释“技术”与“审美”的关联,探讨审美的未来发展及其可能性。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带来了审美方式的变革——从审美介质到审美形态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与传统审美形态相比,数字化技术制造的审美新形态不仅在生产、传播、接受等方面呈现出迥异的方式和崭新的状态,而且形成了自身较为独特的风格。审美的视觉化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不断延伸与加强,尤其是VR等数字技术介入影视创作,壮阔宏大的战斗场面、离奇梦幻的探险之旅都转换为奇妙的视觉盛宴,给观众带来审美娱乐。美颜相机、抖音、快手等App软件的大规模普及,使得视觉美学广泛流行,而且以广泛蔓延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随着网络文化的崛起,网络族群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形态。尤其是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寻找自己喜欢的数字生活方式,在网络空间中建立具有共同审美倾向的族群空间。相较于传统的审美族群,网络族群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极具前瞻性和思想性的判断,他将“媒介”描绘为与人的感官相互作用的技术设施——媒介让感官得到了延伸。毋庸置疑,媒介改变了我们的境况。然而,当我们赞叹当代技术的同时,亦不能忽视审美赋能技术精神内核的重要意义。
  审美为技术赋能,并不只是用绚丽的美学形式对之进行包装,关键是要基于技术去创造新的内容价值和文化意义。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云观展”再次激发了人们对博物馆以及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然而,“云观展”观的是文化而不是技术,云端技术只是一个先进的平台载体。“云观展”要想持续保持活力,关键还在于如何打造其产品内容与文化内核。
  审美赋能技术精神内核,就是赋予技术以文化意义和价值品质的过程。审美赋能离不开对技术发展时代的理解,也离不开对文化资源的积累与认识的提高。审美为技术赋能,就应充分将技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当然,借助有效的审美形式,技术得以创意性表达,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价值共识和文化认同。
  随着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探索与追求,人们对技术与审美的双重需求将进一步加强。“美好生活”包括了“美”的生活与“好”的生活。学者向勇认为,“好的生活”需要通过科技创新等“硬创新”手段来引领效能革命;“美的生活”则需要基于“软创新”来实现对精神层面的品质追求。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就是要推动“硬创新”与“软创新”的融合创新,形成“软硬兼施”的卓越创新模式。因此,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过程中,技术与审美的融创是必由之路。
  实现技术与审美的融创,一要借助新技术应用表现形式、传播载体的变革,以新形式深入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厚内涵、人文精神、价值取向。二要把握好数字化时代机遇,通过高科技助力文学创作、影视作品创作、文化景区开发等领域的内容创造,催生更多的审美文化新业态和文化消费新模式。近期爆红的李子柒、李佳琦等网络直播达人,再次证明了技术制造的美学形式与资本、市场的有效融合。
  诚然,技术发展带来了无限潜力,让生活变得更好。同时,审美也为技术赋能,不断增加技术的文化厚度与智慧魅力,使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毋庸置疑,推动科技与文化审美的融合创新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与文化审美的深度融合,既为科技产品注入文化内涵,又促使文化资源通过新技术获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
  (摘编自孔苏颜《让审美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活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审美形态会随着每次的技术革命而发生改变,因而有必要探究“技术”与“审美”的关联。
  B.数字化技术制造带来了审美方式的变革,使得视觉美学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C.对技术进行绚丽的包装并不能为技术赋能,基于技术去创造新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为技术赋能。
  D.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技术与审美的双重需求将逐步加强,技术与审美的融创势在必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基于“技术”与“审美”之间的关系,着重论述了科技要与文化审美深度融合的观点。
  B.文章将“美好生活”剖析为“美”的生活和“好”的生活,分别对应了“审美”与“技术”。
  C.文章在探讨技术与审美关系时,主要从融创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及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D.文章举《国家宝藏》及网络达人的成功案例,证明了文化审美能让技术焕发新活力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们能够在网络空间中建立具有共同审美倾向的族群空间。
  B与技术带来的审美形态的改变相比,我们应该更重视审美赋能技术精神内核的重要意义。
  C.“云观展”观的是产品内容与文化内核,因此,云端技术对“云观展”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D.通过高科技助力文学创作、影视作品创作、文化景区开发是实现技术与审美的融创的发展方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城市治理带来诸多挑战。“智慧城市”先行先试,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破解城市治理难题的有效途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中国提前数年在新型智慧城市领域的布局和推进发挥了强大威力,确保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有序进行,这充分表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新冠肺炎疫情基本防控住后,全国经济和全民消费就开始全面复苏。在双十一购物节,成交额突破1亿的就有342个品牌,多个产业带销量创历史新高。全国各级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