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21题,约12060字。最新使用的考试题,有答案,有范文,有配套的试卷解析课件。

  高新一中高二第二学期收心考试
  语文
  (满分:120分 时长:120分钟)
  命题人:高娜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人的美,可以从“美”字的起源、成型、字义关联中得到基本的理解,而美学,即关于审美经验的理论总结,在中国有怎样的独特内容,也可以从“美”字说起。
  ②在人类发明文字之前,美,从人类制造工具、装饰身体、美化器物中产生出来;人类发明文字之后,美就从各种文字中体现出来。中文的“美”字,既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美有了自觉意识,也内蕴中国人关于美的观念。
  ③“美”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  、  、  、 等字型。从起源上,“美”字源于与羊相关的羌姜族。羊的驯化始于西亚,转至东亚。羌由西北进入中原,在与远古东西南北各族的互动中,其中的姜,融入华夏。在古代文献中,神农、炎帝、蚩尤、夸父等,都被归为姜姓。到了夏,“禹起于西羌”,商与羌或战或盟;周,则是姬姓之周与姜姓之太公望结盟,才获天下。内容上,“美”字源于羌姜族的仪式整体,包括仪式中的羊饰之人(巫师型领导的人物之美)、羊饰之器(礼器的器型和雕绘之美)、羊肉之味(礼献之美食),以及所有与仪式相关的建筑形式(空地、坛台、宗庙)、礼用物品(玉帛水火)、行礼程序(诗乐舞剧)……美是由仪式整体产生出来的。字形上,美由羊和大组成,大即人。
  ④羌姜族的仪式,因“羊”和“人”而形成“美”的观念,因有整体之美,各个部分方为美。在仪式整体中,美与“真”“善”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这也是中国思想在理性化升级以后,讲到善时可说“美与善同意”的原因。羌姜进入中原后,其仪式整体之美,与各族群进行互动,如羽饰之美(翟、翌、翚等),戴日之美(皞、昊、冕等),佩玉之美(璫、瑬、瑝等),在关于美的这场竞争中,最终胜出的是,包含羊之美在其中,而又不限于羊之美,乃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美。
  ⑤美的字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字的转变,而是所有带有羊的起源又具有观念形态意义的字群的转变。比如善,成为不仅与羊有关、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好”;同理,祥成为“吉”,義成为“正义”,儀成为“仪容”;羹,不仅指羊肉羹,而成为各种肉粪、菜羹、汤羹的总称……
  ⑥在中国文化理性化的演进中,各族群多种多样的美,升级成为具有大一统意识的华夏之美;到秦汉大一统时,统合成以中央王朝的“朝廷之美”(包括冕服、宫室、陵墓、旌旗、车马、饮食、诗文等)为中心、以地域民间(包括北方草原、中原农耕,沿海地区、南方山区、西域各地等)的“多样之美”为辅助的整个文化的美学系列。
  ⑦然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却难找到题目为美的论著,因为美实在是最复杂最玄妙的现象。在中国,美一直是在整体中得到的。中国的宇宙整体是道,是气,是不能言说只可意会的。因此,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说:“子欲无言。”因此,中国美学从不对美下一个本质定义。中国对具体的美,讲到深处。便以虚体的气为主,“文以气为主”,画“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书法讲“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其他各美,莫不如此。                      (摘自《美:中国的美是整体之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人的美既体现在人类制造工具、装饰身体等行为中,同时也体现在各种文字之中。
  B.羌姜族仪式中“羊”和“人”的结合,促成“美”的观念,整体和部分之美相应而生。
  C.秦汉时的“朝廷之美”和“多样之美”的巧妙组合,得益于中国文化的理性化演进。
  D.中国古代没有以美为题的文献,主要是因为美特别复杂玄妙,难以用文字表现出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指出中国人的美与“美”字的起源、字义转变等相关,并进行了具体论证。
  B.文章论证兼顾了事实与理论。既有对事实论据的分析,也有对理论依据的概括。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分析问题,在逻辑上总体采用逐层递进的结构。
  D.文章末段引用了一些名句,形象地阐释了美的某些特性,有力支撑了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羌姜仪式中的羊饰之人、羊饰之器、羊肉之味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美的自觉意识。
  B.羌姜仪式的整体之美在与各族群之美进行竞争中胜出,并成为普遍意义的美。
  C.“美”字字义的转变,使得部分与“羊”字相关的字群的字义也变得美好起来。
  D.美一直是在整体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中国美学从不对美下一个本质性的定义。
  二、文言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本题4小题,14分)
  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髫年,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
  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瞻判官告院,与王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