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8190字。
梅州市高中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2021.1)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
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自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 下列对材料内容 表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所以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是因为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是不等于诗歌艺术的全部。
B. 诗歌的多义性需要借助词的多义性,但又与词的多义性有根本的不同。诗歌的多义性与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读者的主观性有很大关系。
C. 一个多义词虽然有多种意义,但每个意义都是确定的,且一次只用其中一个意义。而诗歌的多义性恰恰相反,一个词同时具有多种意义。
D. 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并以论述后一方面为主。
B. 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
C. 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
D. 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义学是深入研究诗歌多义性的理论基础,从语义学的角度去研究诗歌的多义性并非行不通。
B. 与词汇学中用词时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C.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多处关于“月”的描写,诗歌中的“月”除了指自然之境,还能引发联想和想象,营造孤寂、清冷、伤感等氛围,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的特点。
D. 从诗歌的多义性的角度上理解,“诗无达诂”,指诗歌词义的多义会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和想象,与西方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有相似之处。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是因为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错误,由原文“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可知,这里的“固然有其价值”说的是英国的恩普逊的研究,并不是说的“暧昧语、含糊语”有其价值,偷换了主语。
C.“一个词同时具有多种意义”错误,由原文“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正式实施,推行强制垃圾分类。住建部公布,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中的北京、上海等9个城市都已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其中北京是首个立法城市。
46个重点城市中,80%以上对生活垃圾采取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分法”,各地执行的基本上都是国家制定的这四大分类标准。为方便市民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