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700字。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时代召唤作家聚焦于精准扶贫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一系列反映精准扶贫的作品脱颖
  而出,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内涵和表达。
  善于将精准扶贫给当下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置于丰厚的历史土壤中进行表
  达,是新时代扶贫文学的一个特征。贺享雍的《乡村志》本着“为时代立传,为乡村写志,替农民发言”的宗旨,以贺家湾为中心,探讨半个多世纪以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最后一卷《天大地大》尤其将重点放在精准扶贫上。当精准扶贫被置于阔大的历史背景下,贺家湾也成为当代中国乡村变迁的一个缩影。将精准扶贫工作置于较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有利于在更深广的意义上理解新时代乡村的特征,建构乡村审美经验。
  驻村干部大都是从城市到农村开展扶贫工作的,“外来者”视角就成为当下扶贫文学的主
  导性叙事模式。但是,外来者如何才能真正进入乡村内部,关涉到文学呈现出怎样的乡村经
  脸,如果仅仅停留在无关痛痒的外来者视角或者机械的政策解读层面,就会影响写作的有效
  性。不少扶贫文学坚定人民性立场,采取平视视角,致力于表现扶贫干部的成长、帮扶对象物
  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改善,成为新时代扶贫文学的一个特征。譬如《经山海》《天大地大》《酒是个鬼》等小说在外来者视角中加入成长小说的元素,将基层驻村干部的成长与乡村面貌和村民命运的改变结合在一起,反映出扶贫工作既是帮扶他人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机遇,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内涵。同时,扶贫文学并未停留在对国家帮扶政策的解读上,而是试图表明,政策的外在力量与农民内生力量的结合才是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陈毅达的《海边春秋》里,开发海岛的主体是本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正是他们在与外来资本的博弈中,实现了家乡发展。这些扶贫干部和乡村中坚力量交相辉映,共同建构起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扶贫文学中不少故事都直接源于作者的扶贫日记或访谈等第一手资料,这是时代与生活
  的馈赠。韩永明的《酒是个鬼》聚焦精神扶贫,不仅让扶贫对象老谢通过“扶志”重获做人尊严,也让扶贫队员老王在忘我的工作中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自我成长。在此,国家话语与个性表达得到统一,既聚焦乡村扶贫须挖掘内生动力这一重要话题,又延续了韩永明一向关注转型期普通人精神状况的写作特点。
  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与探索也丰富了乡土文学的美学特质。扶贫工作有严格的组织程序和
  工作流程,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考核目标,如果没有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感悟力,很难讲出好故
  事。老藤的《遣蛇》仿照侦探小说和推理小说的形式徐徐展开,不仅让小说更好看,随着真相被解开,也将“呼蛇容易遣蛇难”这句谚语延伸开来,让每一个人反观自己内心的那条“蛇”,引发读者思考。
  应当注意的是,简单化的乐观想象也会远离乡村现实,像《迎风山上的告别》中深山里的每个残障孩子都因为过人的文艺天赋脱贫,《猪嗷嗷叫》的结尾用一句“村里的野猪养殖场弄起来了!村里的人都顺利脱贫了!”宣告胜利,或许都有些失之理想化。
  乡村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深深嵌入中国现代化的整体社会图景,如何理解和书写当下乡
  村的新变化,则是每一个写作者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选自李雪梅《扶贫文学:叙写新时代乡村传奇》,《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03月26日)
  材料二:
  近年来,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了扶贫工作者及扶贫文学家的普遍关注。赵德发的《经
  山海》塑造了一个基层乡镇女干部吴小蒿的形象,这一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她在扶
  贫路上大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复苏本土优秀文化,文化申遗、复植楷树种子等工作,均显示了其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视,也是生态扶贫的有利倡导者和成功实践者。陈毅达的《海边春秋》描写刘书雷被派往闽省岚岛工作,在处理兰波国际项目与蓝港村整体搬迁的矛盾中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扶贫干部的故事。创新项目可以给当地经济带来好处,但如何确保经济与生态
  的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保护与开发,以及村民与开发商之间、村民与干部之间的种种矛盾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作者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通过主人公刘书雷的
  工作得以全面展现。
  (选自刘侠《新时代扶贫文学体现中国生态发展人文意义》,《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10
  月29日)
  材料三: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改变贫困地区人民的精神面貌才能和贫困永远说再见。各
  级文学组织正充分发挥文学扶志扶智的作用。在中国作协对口帮扶的贫困县临潭县,一批批
  作家、一本本图书、一场场培训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让这里渐渐远离贫困。在“文化润心,
  文学助力”工作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作协先后在鲁迅文学院举办临潭县中小学教师文学培训
  班、“助力脱贫攻坚文学培训班”,组织“洮州大讲堂”、干部夜校等各类培训活动,发挥文学扶志扶智的作用。
  (选自《扶贫路上的文学力量》,《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家湾成为当代中国乡村变迁的一个缩影就是因为精准扶贫被置于阔大的历史背景下。
  B.扶贫文学中的故事不少直接源于作者的日记或访谈等第一手资料,这是时代与生活给予作者与读者的馈赠。
  C.如《迎风山上的告别》《猪嗷嗷叫》等作品中口号式的脱贫胜利宣言都有些理想化。
  D.近年来,扶贫工作者及扶贫文学家都意识到应该关注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仅仅停留在无关痛痒的外来者视角或者机械的政策解读层面,扶贫文学就难以有效呈现出乡村经验。
  B.唯有依靠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感悟力,才能在扶贫工作严格的体制之中进行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与探索,从而讲出好故事。
  C.“外来者”视角是当下扶贫文学的主导性叙事模式,所以脱贫攻坚的主要力量就是从城市到农村的驻村干部。
  D.扶贫要以扶志与智为前提,只有贫困地区人民有理想有办法了,他们才能永远和贫困告别。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新时代扶贫文学体现了中国生态发展人文意义”论据的一项是(3
  分)
  A.在生态系统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发掘,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推广传播不仅是生态学家的任务,更成为众多有志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学家的责任与使命。
  B.扶贫文学书写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保驾护航的动人故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树立生态意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C.韦晓明的《春雷》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对生态环境的适度利用与合理保护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扶贫工作人员体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对扶贫攻坚反思中的思想深度。
  D.当下扶贫文学作品的典型意义仍存发掘空间,在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攻坚之路上遇到的困难还有待反思,人民的相关认识及思想的引领与接受还有待深化。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某高中
  校刊准备推出新时代扶贫文学专刊,请你结合材料拟写几条选文标准。(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9题。
  擀面杖的故事
  铁凝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却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去以新换旧。有一次他为了“磨”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