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40字。
2021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宝库
导语
二十四节气,发源于人们对季候变化难以判断的年岁,起缘于民众最基础的生产实践,在一岁一枯荣里逐渐成形,又在漫长的变迁中臻于完善。它蕴含着质朴的诗意,实用的科学知识,以及丰厚的文化传统。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节气的内涵,使之传承至今。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二十四节气”依旧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如何让古老的文化持续滋养华夏大地,是现代人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宝库
(题目简明,突出中心内容。)
①“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雨水节气来到,全年的农业周期才算正式开始。从立春到雨水,两个节气的更替,降雪变为下雨,越冬作物开始返青,草木萌动,世界一派生机盎然。
②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中国人几乎都会背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虽然我们现在有了很多关于气候关于农业的科学知识,但二十四节气从未过时。它不仅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同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开篇点题。叙述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及深远影响。)
③“二十四节气”无疑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驯养动物。主要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但只有农耕文明并不足以产生二十四节气,还要有发达的天文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相当发达,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之一,也是最好的记录保存者之一。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然后通过数学推算,将太阳运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
④二十四节气又被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每一候都有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称为“物候”。比如雨水节气,冰雪融化,春信已发,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