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30字。
年级 班级 学生姓名 科目:语文 制作人:李跃婷
劝学
荀子名言积累: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4.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一、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并背诵全文。
2.了解荀子的生平、成就,及其思想主张,积累文化常识。
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知识连接:1.了解《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
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人之性恶”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二、导学与检测
导学 导学检测及课堂展示
预习检测
1.结合注释或工具书给下列字注音。
中绳( ) 輮( ) 槁暴( ) 就砺( ) 参省( ) 须臾( ) 跂( ) 楫( ) 跬步( ) 骐骥( ) 驽马十驾( ) 锲而舍之( ) 金石可镂( ) 螯( ) 蛇鳝(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