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650字。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4.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要欣赏诗词,须看诗词人“说话”的艺术。李义山的《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不说如今追忆,惘然之情,令人不可为怀;却说何待追忆,即在当时已是惘然不胜了。如此,不但惘然之情加倍托出,而且余味无尽。晏小山作《鹧鸪天》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此词写怀人念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而归信无凭,空对来书,流泪循诵 --此本相思之极致也,而词人偏曰:来书纸上诉说相思,何能为据?莫如丢开,枉费伤心之泪。话似豁达,实则加几倍写相思之挚。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如果直言白讲,“我如何如何相思呀”,不但不能感人,而且根本不成艺术。
要欣赏诗词,不能不提“境界”的艺术理论问题。“境界”一词,虽非王国维所创,但专用它讲诗词的,自以他为代表。他认为,诗词有境界便佳,否则反是。其说认为,像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欧公的“绿杨楼外出秋千”,着一“出”字而境界全出矣。究其实际,是文学艺术美学观念中的那个“传神”的事情。人们讲诗词时,最尚者是神韵。有神,方有容光焕发;有韵,方有言外之味。神与绘画密切相关,韵本音乐声律之事。可知无论“写境”(如实写照)还是“造境”(艺术虛构),都必须先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否则不可能有神韵之可言。由是而观,不难悟及:境界,并非最高之理想,盖境界本身自有高下雅俗之分,怎能说只要一有境界,便成好诗词呢?龚自珍尝笑不学之俗流也要作诗,开口便说“柳绿桃红三月天”,以为这俗不可耐。能说这句诗没有任何境界吗?不能的,它还是自有它的境界。问题何在?就在于没有神韵。东坡于同时代词人柳永,特赏其《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以为“高处不减唐人”。这“高处”何指?不是说柳永写出了境界,而是说词句极有神韵。境界有时是死的,神韵却永远是活的。
要欣赏诗词,须稍稍懂得自己民族的文学艺术上的事情。遇见文学史上的掌故、佳话等,不能都当作陈言往事而弃之不顾。杜甫称赞李白:“凊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有人硬说这是“贬”词。这实是诗圣老杜拈出的最高标准,析言之,即声清,意新,神俊,气逸。这是从魏晋六朝开始,经无数诗人摸索而形成的总结性的理论表述。如果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又怎能谈到欣赏二字呢?
(摘编自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词典>序言》)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看似豁达之语,实则极写相思之深,离恨深重,使人更觉哀伤。
B.“红杏枝头春意闹”“绿杨楼外出秋千”之所以是佳句,在王国维看来在于诗句创造出了境界。
C.苏轼认为柳永的《八声甘州》不仅创作出了境界,而且富有神韵,故评价其“高处不减唐人”。
D.有人不了解魏晋六朝起形成的诗歌创作理论,就误以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在贬低李白。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引用李义山、晏小山诗词中的句子,意在证明鉴赏诗歌要关注诗词人“说话”的艺术。
B.文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欣赏古典诗词,层次清晰,详略得当。
C.文章举龚自珍取笑不学之俗流与东坡赞扬柳永的例子,论证境界、神韵对诗歌的重要意义。
D.文章中引用大量诗词,使要论证的问题更加具体和具有说服力,更易于读者理解、接受。
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境界是诗词创作、欣赏中的重要概念,虽不是王国维首创,但他却是专用境界讲诗词的典型代表。
B.若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就不可能创作出有境界的诗词,因为境界和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
C.诗词创作中写出神韵比写出境界更高一层,从流传至今的许多名篇佳句中我们可以找到明证。
D.王国维认为有境界就是好诗词,而作者认为有境界不一定是好诗词,境界本身是有高下雅俗之分的。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学期 6次“花式小作业”,每一次都稳居网络头条,南京大学文学院“《红楼梦》研究”这门课是妥妥地红了。开课老师,南大文学院苗怀明教授带着班里的学生们一道,在趣味学习中用全新的视角笑看“红楼”,也让全国读者见识到了中文系特有的文学魅力。
“《红楼梦》研究”课程的一炮而红,要从2018年秋季学期的第一次“花式作业”--“证明自己是《红楼梦》的作者”开始说起。学生们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想尽一切办法和“曹雪芹”挂上钩。如,名字中的任何一个字只要是“王宇旁”,自然是“通灵宝玉”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