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12390字。
缅甸云华师范学院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5页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4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是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他们虽都肯定了生活是由“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所构成,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而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念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愚蠢的家伙。)这两种人虽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但他们成就是不相同的。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我们被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摘编自沈从文《时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的生命由时间组成,人从生到死,要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
B. 时间将使生活目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C. 时间是公平的,限制生命的长度,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D. 时间将证明为人类向上、向前的理想而献身者的伟大价值和伟大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聪明人”与“愚蠢人”看待人生的不同态度作对比,突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B. 文章采用举例的手法,论证了大智若愚的人才能取得巨大成就,死后不受时间的限制。
C. 文章认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表现为对进步正义事业的审视和思考,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D. 文章由浅入深,由一般到典型来阐释时间对人 重要意义,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改变一切,世间万物由生到死,都是由时间决定,没有人能逃过时间。
B. 聪明 人理解生活,不满足现状,追求理想,以积极的态度来度过人生。
C. 愚蠢的人习惯生活,安于现状,维护旧有的习惯,并阻止他人改变现状。
D. 能够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寞的,都不是凡人,而是伟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敢使用伟岸、英武这样的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这使我对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躇。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的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