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7440字。

  2021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重组卷(全国卷)(四)(解析版)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2021•山西阳泉市•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以来,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接受和认可。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文学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时代精神的有力反映。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文学自当成为这一宏观战略的排头兵,在整个文化战线打头阵。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浓郁的天下情怀和大同理念,先贤早就提出“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主张。让文学“走出去”,把《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发扬光大,能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中国,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源流,尽可能减少对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当然,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向世界介绍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当前,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解。文学就应该挺身而出,着力于消弭这些误解和问题,讲好中国共产党如何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雄伟征程,讲好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拳拳心路,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以文学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内容要从具体领域入手,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比方说,近年来中国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塞罕坝不再是“飞鸟无栖树”,九曲黄河也不再是“万里沙”……与此相应,文学的眼光也转向生态,聚焦生态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生态文学尽管初期不可避免地受到《瓦尔登湖》《沙乡年鉴》等国外作品的影响,但短短数年时间,就已展现出蓬勃生机,创作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就应当率先“走出去”,让世人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与治理智慧。
  在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历史也赋予当代文学一个宝贵的契机,即能够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观察和审视文学创作,进而重新挖掘、梳理文学的精神内核,提升文学创作的思想价值和人性光环。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文学的反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的作家讲好伟大时代的伟大故事,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注重角度的多元化,既要有宏大叙事,也可以用微观视角,进行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全景式传播。
  文学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是可以实现有效沟通的共同语言,文学也是人学,是可以承担和表现人类共同情感的艺术形式,理应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期待我们的作家行动起来,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给我们以惊喜。
  (摘编自罗铮《壮大文学表现人类共同情感的力量》,《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各国逐渐认可,中华文化因此得到广泛传播。
  B.中国最早提出天下大同理念,中华文学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源流。
  C.中国生态文学在初期深受外国经典影响,目前已率先“走出去”并取得优秀成果。
  D.文学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能够表现人类共同的思想情感,可以实现人类的有效沟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作者提出了中国文学要率先“走出去”的观点。
  B.文章采用递进结构,先提出“是什么”,接着阐述“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C.文章以中国生态文学发展为例,论述了近年中国生态建设与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
  D.文章既肯定文学有反映时代的作用,又指出时代对文学的反哺,具有辩证思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中国文学理应担负起向世界介绍中国经验的任务。
  B.通过阅读《诗经》、唐诗、宋词等古典作品,我们就能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脉络。
  C.中国文学如果能够“走出去”,讲好当今的中国故事,可以减少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误解。
  D.中国作家应该把握时代精神,从多元化角度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表现人类的共同情感。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中华文化因此得到广泛传播”错误,关系颠倒,原文为“随着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得到世界各国认可”;
  B.“中国最早提出天下大同理念”错误,在文中没有依据;原文为“自古就有”“早就提出”,不能说明“中国最早”;
  C.“已率先走出去”时态错误,原文为“应率先走出去”。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2021•陕西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