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710字。
大联考
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三)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延续中华历史根脉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深入开展,特别是乡村遗产保护与发展备受重视。如何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乡村遗产承载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不仅包括山水、村落、植被等有形要素,还包括传统的生产技术、敬畏自然的人文精神、丰富的地方性知识等人文要素。乡村遗产一头承接历史,从历史中走来,是一方土地上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一头连通未来,诸如如何活化乡村遗产、怎样服务乡村振兴怎样更好发挥社会功能等,都是乡村遗产实现价值重塑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乡村空间变得更加开放,乡村的边界伴随着人的流动而得到拓展。乡村凭借其不同于城市的空间景观与生活体验,成为都市人群寄托乡愁与想象之地。另一方面,对乡村居民而言,乡村遗产蕴含着他们和自然长期共处中摸索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也彰显了他们从传统到现代发展过程中对自我发展的追求。从这一角度来看,乡村遗产价值重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乡村居民生计转型、村落群体共享遗产红利、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等许多方面。
以乡村家庭为原点。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应从原点处入手,以遗产地每一个“家”为支撑点,积极引导乡村居民围绕“家”这一场景展开乡村遗产的活化。比如,一些乡村民宿不能停留于对老建筑、老房子的简单利用,还可以将民宿经营植入当地村民的家庭生活之中。激活家庭原点,有利于带动乡村各家各户参与到乡村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形成乡村遗产价值重塑环环相扣的坚实网络。
以“活起来”为抓手。乡村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同样重在“活起来”。乡村遗产内容丰富,包括文物、古遗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农业文化景观、村志等,要分门别类、运用各种方式进行保护和重塑。比如对于一些富有价值的村落和濒危老宅,仅靠政府部门保护远远不够,必须激发村民保护的自觉性,提高其主动性和参与度。随着一些文化遗产酒店、文化遗产项目等新业态的出现,许多外出务工经商的乡村居民重新回到乡村,可推动其成为传承和延续乡村传统习俗以及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此外,还应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参与乡村遗产保护,鼓励吸引涉农企业、文化企事业单位参与乡村遗产价值重塑工作,通过创设农耕文化体验园等推动传统技艺活态呈现。
以促进乡村振兴为目标。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于乡村遗产,保护是前提,利用必须是为了更好保护。乡村如果失去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滋养,就会失去底色、失去根脉;乡村遗产价值重塑如果偏离了乡村居民这个主体,就会成为面子工程,不可能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乡村遗产活化所体现的是充分尊重乡村居民个体价值和朴素诉求的过程。要让乡村居民在传统乡土文化中不仅享受到文化遗产带来的“红利”,更重要的是能在精神层面找到对乡土的归属和认同,感受到广袤田野中的家国情怀,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不断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摘编自陶慧、麻国庆《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如何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B.乡村遗产所包含的有形要素与人文要素,反映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C.乡村的边界伴随着人的流动而得到拓展,使乡村成为都市人群寄托乡愁与想象之地。
D.家可以构成坚实网络,激活家庭原点就能让乡村居民参与到乡村遗产保护与开发中。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乡村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如何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的问题。
B.文章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强调乡村遗产价值重塑的重要性。
C.文章论述乡村遗产价值重塑的具体内容,是为了论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现实对乡村的影响。
D.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论证充分,解决问题层面从原点、抓手、目标三个方面一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遗产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对当下和未来的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借鉴意义。
B.乡村遗产价值重塑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想要完成这个工程需要系统性的规划和实施。
C.活化乡村遗产需要政府、村民、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村民这一主体至关重要。
D.让乡村居民享受文化遗产的“红利”,定能实现乡村居民的个体价值和朴素诉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传统印象中,中国人往往会“谈死色变”,很少跟下一代谈论生死意义的话题。相对而言,和老一辈人相比,“90后”“00后”对生与死的认识不够立体全面,应对挫折能力没有那么理想。翻看报刊或新闻媒体,总能看到一些令人痛心的消息,生命教育亟待在中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
生命教育等名词近年来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社会各界意识到有必要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在其心中播撒生命教育的种子。而作为父母,要担负起生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