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题,约14310字。

  伊美区二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15分)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习俗中,在端午节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节,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地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地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自从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浙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主义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化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美好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有删改)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了彰显和传承。
  (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给人带来丰富的享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节日真意,让人们体悟到节日中天人和谐的态度和美感,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B.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的企望等。
  C.西方节日让人们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而挖掘中国传统节日内涵同样可以做到。
  D.我们不断地挖掘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4.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冲击的具体表现。(3分)
  5.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6—9题(共14分)
  回     家
  马兰莲
  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尊一雕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