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8680字,答案扫描。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
“天下观”指的是某一文化或者某一人群对于世界构成的认知,这种对于世界构成的认知 并不纯粹是地理的,而是在相应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基础上构建的对于世界政治、文化以及 经济秩序的地理认知。“疆域观”指的是某一文化或者某一人群对其所应占有的空间范围的认 知,因此这里所用的“疆域观”与现代的“国家”和“主权”等概念没有关系。“天下观”和“疆域观” 这两个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有着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在“中国”古代。
关于“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唐晓峰的《从混沌到秩序》的研究比较深入,现引用其中一些 有关的结论。
首先,“华夷”两分的“天下观”:“在周朝分封地域范围的四周,全面逼近所谓的'夷狄'之 人。于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华夏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直接面对夷狄世界的局面。居 于中央的华夏与居于四周的夷狄的关系遂成为'天下'两分的基本人文地理格局”;“需要注意 到的是,华夷之限不是政治界限,更不是国界,也不是种族界限,而只是文化界限……”。
然后,关于“华,,“华夏”的空间范围:“不知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禹迹'成为华夏地域的表 述名称”;“禹之迹,就是大禹治理过的地方,是文明之区,有别于蛮夷之地。在人们用大禹的名 义说明自己的地方时,已经包含了华夷两分的意义,夷狄均在禹迹之外,而宣称居于'禹迹'之 内,则成为华夏人地理认同的重要方式”;“《毛诗正义》:'中国之文,与四方相对,故知中国谓京 师,四方谓诸夏。若以中国对四夷,则诸夏亦为中国
如果上述认知正确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的“疆域观”也就呼之而出了。在“华夷”两分的 “天下观”下,虽然“华”占据了主导,但两者结合才构成了 “天下”,也即唐晓峰所说的“反而希望 '四海会同''夷狄远服,声教益广',也就是要与夷狄共天下”,由此显而易见得出的结论就是另 外一句在谈及“中国”古代“疆域”时经常被提到的名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不过,由于对“夷”的轻视,因此“华”才是作为“天下主”的正统王朝的天子或者皇帝所应直 接领有的,而“华”在地理空间上对应的就是“九州”,也即唐晓峰所述“在传统中国人的世界观 中,王朝并非占据整个'天下',说皇帝坐'天下',这个'天下'只是形容他天下独尊的地位,并不 是严格的地理语言。他们知道,在天的下面,除了中国王朝,还有不知边际的蛮夷世界。只是 对于这个蛮夷世界,中国士大夫不屑于理睬”。
当然,“蛮夷”世界也是存在层次的,其中一些是与“华”在地理空间或者文化、经济上有着 直接接触或者往来的,而另外一些则几乎毫无往来,对于“华”来说只是道听途说,甚至一无所 知。由此形成的“天下”,也就有了包含甚至是想象中的全部“世界”的“大天下”,以及只是包括 了有着直接往来或者有所了解的“蛮夷”的“小天下”,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后者是中国古代士大 夫更为关注的。
在这种“天下观”之下,王朝所控制的地域空间必然要尽可能全面地包含“华”所在的“中 国”和“九州”,而这也是王朝正统性的来源之一,也是王朝统治“天下”的“法理”基础之一。
当然,这并不是说王朝控制的土地也以此为限,毕竟在这种“天下观”下,“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王朝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周围的“夷”地加以直接或间接的管理,但这些并不是必须的。
(摘编自成一农《古代“天下观”与“疆域观”的区别和联系》) 材料二:
东亚大陆开阔的地理空间为中国古人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促使其思维呈现无限制的延伸, 认为地无边界。
在“大一统”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相应形成“王者无外”的政治观念,而其所标榜的国际秩 序,相应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没有边界的“天下秩序”。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一直未将统治视野 局限于“中国”,也就是目前我们所理解的中国本土,而是以中国本土为核心,观照普天之下。
比如《礼记•中庸》认为“至圣”,也就是圣明君主能够将恩泽普及包括中原与边疆的所有地 区:“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貂。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 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相应,历代中原王朝所定政权的名号,也非“国 号”,而是“有天下之号”。目前所见,“天下”一词最早见于《周书》:“用于天下,越王显。”在“天 下”观念下,并无真正的国际秩序,异域政权通过各种形式,被巧妙地安排于中国主宰的“天下 秩序”的不同序列,如果无法安排进来,那么就将其作为“荒”,选择性地遗忘或放弃。
(摘编自赵现海《中国古代的“天下秩序”与“差序疆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天下观”和“疆域观”都属认知问题,二者的不同在于分属对世界构成和空间范围的认 知,这种联系和差异在古代尤为突出。
B. 居于“禹迹”之内的人们宣称,经过大禹治理的地方是文明之区,夷狄均在之夕卜,这其中 包含了华夷两分的意义。
C. 《毛诗正义》中的相关记载说明“中国”“京师”“四方”“诸夏”等大略相当于“华”“华夏”的 空间范围。
D. 材料一中的“疆域观”与现代的“国家”和“主权”等概念没有关系,“中国”也不是现代意 义上的“国”的概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代的“天下观”大致在周之后便有了世界是由“华”“夷”两部分构成,并且“华”在其中 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观念。
B. 依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天下观”,王朝可通过各种方式对一无所知的“蛮夷”世界 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管理。
C. 由于古代中国选择性地遗忘或者放弃一些被称作“荒”的异域政权,其所主宰的“天下秩 序”并不算真正的国际秩序。
D. 材料一“王朝控制的土地不以此为限”的“天下观”和材料二“以中国为中心”“没有边 界”的“天下秩序”相通。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文献不符合“王者无外”政治观念的一项是(3分)
A. “华夏蛮貂,罔不率俾,恭天成命。”(《尚书》)
B.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孟子》)
C.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秦琅现石刻)
D. “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史记》)
4. 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疆域观”的具体内容。(4分)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U(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 9题。
树碑
李小庆
福爷安静地坐在村东头的树墩上,脸上的皱纹和树墩那皴裂的树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 夕阳的余晖里成了一尊雕像。
树墩的后头便是一所学校。一所只有9个孩子的学校。
福爷是这所学校的看门人,其实也没啥可看的,除了一些缺胳膊断腿的桌椅板凳,便是小 李老师。
再说那扇所谓的大门,就是福爷从山上砍来些碗口粗细的树枝,用麻绳捆上,再找些废旧 的细铁丝牢牢地拧住,随意地靠在一人高的墙上,等孩子们放学走了,福爷就把这扇门立在门 口,隔断了学校与外界的通道。暮色在空寂的操场上不动声色地弥漫着,只有福爷坐在树墩上 的身影逐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