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题,约8600字。
第三次周练试卷(语文)
2021.3.31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现代的自由平等的眼光来看,儒家伦理最缺乏吸引力的就是所谓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儒学体制所进行的打破旧习的行动造成一种印象,即三纲的基本精神是控制,是权威试图对臣民、青年和妇女施加控制。基于这种印象,三纲被说成是三大绳索,儒家伦理则被诅咒为专制的、独裁的、家长控制的、老人统治的以及男性主宰的。
从历史上看,三纲的观念见于儒家文献是比较晚的,大约是在孟子首次提出“五伦”之德的四百年以后。在朝廷的赞助之下,汉代儒士为了把儒家伦理转变成政治意识形态,进行了系统化的努力,他们促使三纲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三纲的观念最早是见于《韩非子》这部法家典籍中:“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显然,汉代的思想家像法家一样,所关心的主要是三纲的功能和作用,是把三纲当作象征性的统治机制以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然而,认为这些基本关系的规范化有助于维持政治秩序的看法,与儒家的观念并不相容。儒家的君臣父子夫妇这些基本的对应关系,既是私人的,亦是公共的,是信用社群的基础,而三纲的意识形态所包含的僵化的社会等级对于人类的繁荣昌盛是有损害的。确实,三纲完全改变了孟子的意向,丢弃了互惠共生的精神。
儒家伦理的政治化从根本上重构五伦关系,使其成为象征性控制的“法家”机制,而不是实现孟子相互信赖的共同体之理念的人际基础。我用“法家”一词来描述三纲,用意是提示它们来自法家,也强调它们所具有的强制特性。然而,三纲作为政治化儒家的工具,远比它们的法家来源及特性还要求得更多。当《韩非子》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他只是从行为的角度对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进行了描述性的陈述,但是政治化儒家的三纲理念所要求的却不仅是正确的行为,还有端正的态度,也就是教条式的信念。三纲的内在意蕴似乎明显地具有儒家的特性了。当然,“儒家”一词在这里已经具有新的涵义,不再是指孔子及其弟子的遗训和学说,孔子和他的弟子毫无政治权力,只是在精神上承袭并传播圣王之道。
(节选自《儒教》杜维明著)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伦理自古以来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基本精神就是控制。
B.三纲的观念是在孟子首次提出“五伦”之德的四百年后见于儒家文献的,而最早提出这一观念的是韩非子。
C.三纲被当作象征性的统治机制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因为汉代思想家关心的是三纲的功能和目的。
D.汉代儒士促使三纲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把儒家伦理转变成政治意识形态。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与儒家的君臣父子夫妇这些基本的对应关系不同,三纲的意识形态所包含的僵化的社会等级对于人类的繁荣昌盛是有损害的。
B.作者用“法家”一词来描述三纲,是提示它们来自法家,也强调它们所具有的强制特性,但非说其等同于政治化儒家的三纲。
C.作者在全文中所指称的“儒家”,被汉代儒士赋予了新的涵义,不再是指孔子及其弟子的遗训和学说。
D.作为象征性控制的政治化儒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纲伦理与孟子的五伦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
3.以下对儒家伦理政治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政治化儒家的三纲理念所要求的不仅是正确的行为,还有教条式的信念。
B.关心的不是处于对应关系中的个人福祉,而是维持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C.从根本上重构五伦关系,具有强制性,运用政治权力来承袭并传播圣王之道。
D.改变了儒家原来的理念,使五伦不再是实现相互信赖的共同体之理念的人际基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①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②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