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270字。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
  第Ⅰ卷(共 55 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现有的文字考据来看,我们在甲骨文里尚未发现与“勇”对应的字,在金文中“勇”主要有两种写法,强调的是力大敢为和勇武。在篆文中,“勇”出现了新的写法,即从甬从心。可见,勇作为一种评价开始向人的心理意志方面延展,不仅指人的行为勇武,还指人的意志强大。
  上古时期人类最主要的活动是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以及群体之间的斗争,勇德最主要的内涵是开辟生存空间和战争中的勇武。由于上古社会人类生存条件恶劣,战争频繁,因而勇德尤为重要,上古圣王都因勇武受到称颂。因此,勇德最初是个体克服对危险和死亡的恐惧的品质,是一种用于斗争和生存竞争的自然德性。
  在先秦时期,勇德占有很高的位置,勇是坚守“义”所不可缺少的德性。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不仅如此,孔子还将仁、智、勇三者并举,视此三者为君子人格所必备的三要素,但孔子在重视勇德的同时,也对勇德进行了明显的限制。比如,《论语•阳货》有云:“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宪问》则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因此,孔子似乎把勇视为一种没有特定道德价值指向的能力,勇就是“不惧”,为善和为恶的“不惧”都可以称作勇。可见,在孔子这里,勇德不能独自构成一种伦理德性,仍属于自然德性。
  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重构,使之具有道德内涵,成为独立的伦理德性。孟子的做法是对勇德进行分类,孟子把勇德区分为“小勇”和“大勇”,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孟子》)“小勇”是基于个人一己之私产生的自然情感反应,是纯粹的自发的情感冲动,没有自觉的道德目的;“大勇”是基于道义而生发出来的道德情感及行为反应,是以道义知识和道德情感为基础的自觉选择,具有明确的道德意义。可见,孟子所言的“小勇”属自然德性,“大勇”属道德德性。
  荀子对勇的意义划分更为细致,“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荀子•荣辱》)“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此三者,或浑不知义,或见利忘义,或死而不义,只有“士君子之勇”才是“见义勇为”,乃道德之勇。孟子和荀子对勇进行了大小之分和贵贱之分,其划分标准具有明确的道德指向,只有合乎道义的勇才配称作勇德。虽然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道德化的重构,但他们总体上仍然承袭了孔子对勇的一个基本理解,即不惧危险,而且把勇德局限为一种政治生活中维护道义的德性。 至宋明时期,理学家保留了先秦儒家对勇德的阐释,同时又赋予勇德更加积极的意义,对勇有了全新的理解,勇德不仅是一种包含道义内涵的道德德性,更是一种成就道德自我的“为己之德”。在理学家这里,勇德被用于整个道德生活,是摆脱积习和不当私欲的束缚、坚守道德信仰、成就理想人格的刚强意志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勇气。作为道德德性的勇德是国家和社会追求正义必不可少的德性,也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必不可少的德性。
  (摘编自赵永刚《勇德培养的三个基本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根据“勇”字在金文、篆文中的书写,都可以解读出人们对“勇”字的理解不仅指人的行为勇武,
  还指意志强大。
  B.勇德最初是个体克服对危险和死亡的恐惧的品质,是被人们赞赏的行为特质,属于自然德性。
  C.孔子将勇与仁、智并举,视之为君子人格的必备要素,与孟子、荀子一样对勇都有道德层面的关 注。
  D.孟子承袭孔子“不惧”观点,宋明时期理学家保留了先秦儒家对勇德的阐释,有了更新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行文思路清晰,从勇字写法引出话题,纵向深入论述,最后阐述了勇德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引用《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是为了证明孔子对勇德的重视。
  C.文章分别从“小大”“贵贱”两个层面论述孟子和荀子对勇德的重构,论述翔实、充分。
  D.文章论述了宋明理学家与先秦儒家对勇德的理解的不同,体现了勇德思想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对应关系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勇德的道德德性
  B.“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勇德的自然 德性
  C.“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勇德的自然德性
  D.“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勇德的自然德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材料一: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要求各行各业力争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一石激起千层浪,“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C 位”话题。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之所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根源在于目前各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限制碳排放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