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3190字。
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学年2021年4月语文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逐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骆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雅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人民日报》:《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华服饰文化,历经几千年传承发展,可谓博大精深,唐装、旗袍等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是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B.服饰文化在当代中国正日趋衰弱,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C.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展物对于国家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国家的文化名片也是文化认同感的载体。
D.“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 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了“国服”的意义,确定了“国服”的款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谋篇布局,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首段引用史实,引出“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这一中心论点。
C.文章既肯定民族服饰于个人、国家的意义,更指出它的政治功能,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文章尾段再次强调民族服饰的重要性,强化主题,从而加深了读者印象,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我们对“国服”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B.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穿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C.“国服”的设计既要有中国元素,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这样的“国服”对普通民众才具有亲和力,便于普及。
D.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因不愿意使用人脸识别,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2019年4月27日,郭兵购买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年卡。办理时,被告明确承诺在该卡有效期一年内通过同时验证年卡及指纹入园。然而在10月17日,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知原告“年卡系统已升级,未注册人脸识别将无法正常入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