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240字。

  树德中学高2019级高二下期4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纵观古今,放眼寰宇,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数个古老文明早已湮灭,只有华夏文明继自古昔,数千年来未曾断绝,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许多学者都曾追问,是否华夏文明在原点时就携带了某种类似于“基因”的东西,而这种“基因”保证了历史传承的延续性?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追本溯源,从本民族历史的源头处探问。
  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春秋时,周天子与各国诸侯均与夷狄通婚,韩愈概括《春秋》,认为“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退于夷狄则夷狄之”,孔子有言“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足可见华夏是以“礼”这样的文化概念作为区分“华夏”“夷狄”之标志的,执华夏礼者皆华夏。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
  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绝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在我国历史上,不乏一些“露才扬己”的天才式人物,如屈原、苏东坡、文天祥等。这些人物,虽然其行为可能不流于时俗,但其天才式的锋芒背后,是对民众与家国的深深眷恋与悲悯,仍无改其“温柔敦厚”的本质。“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无数慨然赴武汉的医务人员、志愿者、解放军战士等,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再次印证了我国历史传统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
  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文化在伊始时期就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换句话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 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秦朝时定型的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的文化基因,健康而有活力,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
  B. 语出《礼记》的“温柔敦厚”,是指个人对于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等,而不是人的性格或态度。
  C.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中华文化中的好仁、不武等文化艺术特点,无一不与“温柔敦厚”密切相关。
  D.唐宋时期施行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使儒家思想与普通大众紧密联结,由此塑造了华夏“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华夏文明携带了文化基因,然后进行分说,最后总结这种基因是宝贵财富。
  B.文章引用韩愈和孔子的话,论证了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的纽带不是种族、血缘或地域,而是文化这一观点。
  C.文章从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和对“温柔敦厚”的追求这两方面内容,分析中华文化历史传承的延续性原因。
  D.文章第三段不仅探寻了“温柔敦厚”这一文化基因的出处,而且采用例证法,对其本质意义进一步作了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未曾断绝,这与其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文化基因有着密切关系。
  B.屈原、苏东坡与赴武汉的医务人员、志愿者一样,都饱含对民众与家国的眷恋与悲悯。
  C.无论是封禅巡守,还是尊孔祭礼,这些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及文化传承的外在形式。
  D.为了保障文化基因健康发展,在当下,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是讲述历史、追溯历史记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肩负全国人民的重托,共绘祖国宏伟蓝图。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听他讲述中医药的中国方案。
  记者:您这次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请您谈谈具体方案。
  张伯礼:重大传染病是人类的大敌。传染病在中医里叫疫病,西医称为传染病。一种新型病毒,很难找到特效药,研究出疫苗也不是短期的事情。中医药辨证论治、多靶整合调节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疗效。非典如此,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