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7050字。
教育联合体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一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I卷70分 II卷80分)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按照法家的说法,治理国家并不是必须选贤任能,君王只需要把赏罚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可以了,这样,它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的思想,也是法家的思想。法家认为,君王应当“为无为”,即君王不应当亲自动手做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应假手别人去做,“无为而治”。韩非子说,君王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韩非子•大体》)。换句话说,君主拥有政府运作的机制和工具,他自己不必做任何事情,而执政掌权所要办的事情却都办了。
道家和法家代表中国思想传统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天真无邪的,法家认为人生来性恶;道家鼓吹个人绝对自由,法家主张社会控制一切。但是在“无为”这一点上,两个极端之间具有同一性。
后期道家对法家所主张的治国之道,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君主的存在就是为统治天下。因此,他的作用和职责不在于做任何事情,在于发号施令,让别人为他做事。另一方面,属下的职责和作用则是接受命令,按令行事,即被使用去做事。这就是《庄子•天道》中所说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庄子•天道》篇认为,古之王天下者,其智慧虽能通晓天地也不自行代天思虑,其能力虽海内无敌也不自去作为;统治者的职责应该想到在他统治下的一切事情,如果他去思想任何事情,就表明还有他未曾想的事情。因此,君王应该不想、不说、不做;只命令别人替他去想、去说、去做。这样,他便可以无为,而凡事都由别人办好了。
至于君王用天下的具体步骤,《庄子•天道》篇中说:“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这些具体步骤的后半,和法家的主张是一样的。但是,《庄子•天道》又说,颠倒顺序的讨论,违背顺序的辩说,怎么能去统治别人!唐突地谈论形名与赏罚,即使知晓治世的工具,也不会懂得治世的规律;可用于天下,但不足以用来治理好天下。这是道家对法家的批判。
法家的治国之道要求君王公正无私。他应当赏罚严明,即便当罚的是亲人朋友,也不徇私;即便当赏的是仇人,也不歧视。如果君王不能公正无私,哪怕只失误几次,整个机制便将崩溃。法家宣称只要具有中人之资,便能治国而实际上,只有圣人,才能具备君王的资质。
(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道家认为人本是天真无邪的,鼓吹个人绝对自由,主张君王治理天下应先明道德和仁义。
B.法家认为人生来性恶,主张社会控制一切,不必选贤任能,君王治理天下关键是明赏罚。
C.后期道家和法家都认为,属下的职责和作用是“有为为天下用”,应接受命令,按令行事。
D.法家认为“机制和工具”对于治国很重要,君王中人之资即可,但要公正无私,赏罚分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无为而无不为”为切入点,对法家和道家的治国观念进行了分析。
B.文中通过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了法家和道家的治国主张的异同点。
C.文章主要从治国之道和实施步骤两个方面来比较法家和道家的治国主张。
D.文章既肯定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也否定了法家和道家的极端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法家和道家都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这一点上的“同一性”源于两家的传承关系和相同思想基础。
B.《韩非子》中“托是非于赏罚”和《庄子》中“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都提到“赏罚”,但重要性有所不同。
C.法家和道家对君王的资质要求不高,君王也不需要亲自动手做任何事情,只需要命令别人去为他做事。
D.在治理天下的具体步骤上,道家反对法家以形名与赏罚作为工具来治世,认为法家不懂得治世的规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谣言从原来的人际点对点传播演变成了点对面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也更加恶劣。
肆无忌惮地传播谣言,不但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消解难得的社会信任,甚至还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害国家的安定团结。当虚假信息和谣言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谁能为它们的飞速传播踩下刹车呢?
动物园的大象丢了!这个怎么听都像魔幻电影情节的网络谣言,就发生在五天前。据北京警方发布的通报:本月10日,一网民在网上发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