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1190字。

  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务必将答题内容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汉初年黄老学说盛行,至汉武帝时期却大兴儒学。治国方针和学术思想出现如此“大换位”,原因何在?儒学的上升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汉初以来经济社会状况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一是儒学主张的德政、仁爱、忠孝、君臣等级制度等,本来就是古代农业宗法社会适宜的治国指导思想。汉初以来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正是从儒家思想出发,对施政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其成效人所共见。二是西汉初年社会残破、经济凋敝,亟须休养生息,恢复民力,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大受尊崇,经过七八十年的努力,到武帝初年,汉朝已经具备强盛的国力,粮食、财物储备充实。“家给人足”,鼓吹“无为而治”已不合时宜,主张以经议政、积极作为的春秋公羊学说恰恰适应这种需要。
  《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经》的三传之一,专讲“微言大义”,被认为是“为汉制法”。它倡导“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国家统一;主张历史演进的“三世变异说”,要求“改制”,革除旧法、创立新法。董仲舒因推阐《春秋》之义,成为群儒之首;公孙弘因为发挥《春秋》学说,策论经武帝亲自阅卷,拔为第一,后平步青云,当了丞相。董仲舒依据《春秋》经义提出的多项施政建议,都得到武帝采纳。
  武帝以后盛行的《春秋》学,实已兼有最高理论权威和法律标准的双重地位。首先,是拿来作为决定皇位继承难题的依据.汉昭帝始元六年,幼小的昭帝继承武帝皇位未久,发生了有人假冒为卫太子出现于长安未央宫门事件。京兆尹隽不疑引用《春秋经•哀公三年》中卫国太子蒯聩违背父命出奔,此后被拒于国门之外的史实,平定了一番纷争,冒充太子者当即被逮入狱。昭帝对隽不疑大加称赞,要求大臣们都以他为榜样,“用经术明于大谊”。昭帝卒,因无子嗣,立昌邑王刘贺继位,结果二十七天便被大将军霍光等联名上奏皇太后将其废掉,其根据就是《公羊传》所言“王者无外”,因而迎立汉宣帝刘询。
  其次,当时也常常用《春秋》决狱。武帝时,张汤为廷尉,即奏请征用博士弟子通《春秋》者补为廷尉史,因为熟习《春秋》即能判案治狱。当时用《春秋》断狱形成风气,董仲舒著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元朔六年,淮南王、衡山王谋反,胶东王、江阴王阴谋策应,因计划败露伏诛。汉武帝令董仲舒弟子吕步舒,“持斧钺治淮南狱,以《春秋》谊专断于外,不请,既还奏事,上皆是之”。当时的大臣奏议也往往引《春秋》作立论之根据。宣帝即位后,博士谏大夫王吉上书,引《春秋》之义,要求选择良史,以正风俗。丞相魏相、山阳大守张敞先后上书,据《春秋》讥世卿,要求削除霍氏权力,提高皇帝威权。
  西汉时期把《春秋经》作为治国施政的依据和学术思想的权威。其中有两点尤其有启示意义。其一,一个时代盛行什么学说,其深层原因应从社会状况及其变迁去找。其二,一种学说若想做到“与时俱进”,应当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否则其优势可能转变为劣势.董仲舒的学说是儒学与阴阳五行说的结合,他大讲阴阳灾异,助长了西汉后期鬼神迷信的严重泛滥,直至王莽利用图谶之说取代了刘姓政权。至西汉末年,出现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论争,以讲《左传》为中坚,重史实、重训诂的古文学派,压倒了以讲《公羊传》为中坚、重解释引申义理的今文学派,中国学术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摘编自陈其泰《西汉人心目中的<春秋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取代黄老学说大行其道,这是适应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也蕴含着历史的必然性。
  B.《春秋》体现的儒家思想与德政、仁爱、忠孝、君臣等级制度等--脉相承,与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的施政建议一致。
  C.“公羊学”专讲“微言大义”,倡导“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国家统一,主张“三世变易说”,也鼓吹“无为而治”。
  D.主张以经议政、积极作为的“公羊学”在武帝时盛行与当时汉朝强盛的国力,粮食、财物储备充实等社会状况密不可分。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春秋》学在武帝以后盛行,兼有最高理论权威与法律标准的双重地位,表现为董仲舒依据《春秋》经义提出的多项施政建议,都被武帝采纳。
  B.汉昭帝无子嗣而去世后,在昌邑王刘贺继位的问题上,大将军霍光等依据了《公羊传》中的“王者无外”的原则,奏请皇太后废掉刘贺而迎立刘询。
  C.《春秋经》在汉代已成为决定皇位继承难题的唯一依据,昭帝时,京兆尹隽不疑就曾引用《春秋经•哀公三年》的史实,平息了假冒卫太子事件。
  D.《春秋经》是汉代决狱的重要依据,汉武帝时期的张汤为廷尉时,奏请熟习《春秋》者为廷尉史,童仲舒著有《公羊董仲舒治狱》来总结断狱经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对“公羊学”在汉代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公羊学兴起是时代需要、汉武帝的扶植、董仲舒等人弘扬合力而成的。
  B.第四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了《春秋经》在治国理政以及学术理论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无可置疑的地位。
  C.作者认为,一个学说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功能,董仲舒学说沦为王莽篡权的依据,就从反面佐证了此点结论。
  D.两汉末年的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论争,奠定了重史实、重训诂、以讲《左传》为中坚的古文学派的地位,结束了《公羊传》的统治地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王木犊传
  贾平凹
  八十年代,西安出了两个滑稽人物:一个是石国庆,一个是王木犊。石国庆,祖籍湖北,出生在四川,十一岁入陕,正值关中年馑,发育缺乏健美:面长,嘴阔,皱纹纵横其上,人见其形象皆乐。平日不善言笑,但出语则逗,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颠三倒四,幽默而不油滑,世称“冷脸蔫怪”。他四十岁演独角戏,名噪古城,后却销声隐迹,穿一件长过膝头的涤纶哔叽上衣,衣不附体,于街头巷尾逢人便问,寻找王木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