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蔡教书之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叁周练习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课堂优化限时训练(肆伍).doc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课堂优化限时训练(肆捌).doc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课堂优化限时训练(肆陆).doc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课堂优化限时训练(肆柒).doc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课堂优化限时训练(肆伍).doc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周默写背诵检查(壹).doc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课堂优化限时训练(肆捌).doc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课堂优化限时训练(肆陆).doc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课堂优化限时训练(肆柒).doc
小蔡教书之2021届高三下学期练习 第叁周.ppt
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课堂优化限时训练(肆捌)
【湘豫联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3月)】
“言”“象”“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三个重要命题,其间的关系得到了众多哲学家的探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老庄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道”,但由于语言的局限性,真正的“道”是“不可言的”。庄子也用“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的寓言来说明这一问题。然而,悖论却在于我们明明知道“道”不可言,但还是“不得不言”。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作为对“言”局限性的补偿,“象”成为了“尽意”的重要载体。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成为了联系“言”和“意”之间的桥梁,在“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融合中,“象”成为了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就文学作品而言,“象”是由“言”所塑造出来的,而“意”则是由这种建构起来的“象”来表达的。
然而,作为“尽意’’之重要载体的“象”也具有自己的有限性,在根本上也不可能将“不尽之意”完全表达出来。所以中国古代哲学一方面强调“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另一方面又强调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要追求“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如何才能“超以象外”去追求“象外之意”呢?
从接受的主体来看,中国古代哲学就要求主体应该“澄怀观象”,做到物我两忘,在这样一种物我相融的状态中去感受和体验“道”的存在。但从传播的过程来看,则是要求传播者努力实现“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融合。在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中,“言”“象”“意”三者间的融合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言”来建构“象”。由于考虑到达“无尽之意”的目的,因此以“言”建构“象”时,一般只是对“象”本身进行粗线条式的大致勾勒,而不做太过细致的描绘。比如中国古典诗歌中虽然多有“物象”,然而却极少对这些“物象”做具体的描绘,而是点出辄止;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物象”的“形似”要让位于“神似”,而且对于“物象”的形的最高要求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对“象”的这种要求,在限定“象”的同时尽可能弱化其限定性所带来的局限性,由此使得“象”本身具有了丰富的可供阐释的空间,从而也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空间。二是强调将“意”与“象”相融,形成“意象”,并在“意”的统领之下,强调“象与象之间的组合”,这种组合在中国传统诗画中经常被称为“意境”,而不尽之“意”则能通过“意境”得以较好地表达出来。因此,无论是中国古典诗词还是传统绘画,“意境”都是追求的重要目标。这在中国古典诗词里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象与象”的组合实际上就构成了“意境”,而“意境”所能表达的丰富含义就大大超过了单个的“意象”本身,从而将“象”的表意功能大大强化,因此在中国古典文论中有“境生于象外”的说法。
(摘编自曹漪那、蒋忠波《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融合传播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古代文学中,“尽意”是通过用重要载体“象”弥补“言”的局限性来实现的。
B.“象”的有限性使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立象以尽意”与“超以象外”这样看似矛盾的
说法。
C.如果接受主体能达到物我相融的状态,传播者就不必追求“言”“象”“意”三者间的
融合。
D.一般而言,以“言”建构“象”时,只对“象”本身进行粗笔勾勒,不追求其“形似”,使得“象’’具有更多想象和阐释的余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以“言”的局限性切入,引出“象’’在“言”“象”“意”三
……
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课堂优化限时训练(肆陆)
【2021届河南省济源市、平顶山市、许昌市三市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
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中国革命文学(以下简称“革命文学”)在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语境中应运而生,对当时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变革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研究“革命文学”的谱系和结构,是对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生成发展以及本体精神的考察。这一研究既是一个体现文学与思想互动张力的学术命题,又是一个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现实问题。
对“革命文学”谱系与结构的研究,基于“社群”视域,完整展现和合理解释了“革命文学”的存在之由、变迁之故。如在20世纪20年代的新青年社、新潮社等文学群落中,作家的革命意识和革命文学追求,都集中反映了社群场域中新旧文化的冲突、思想的激变,并推动了现代中国文学与革命的发展。而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作家群体,追随时代的革命步履,以统一的组织形态完成了现代文学的运行机制。20世纪上半叶“革命”的阶级意识、抗战
……
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周默写背诵检查(壹)
【八省八校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五)】
(1)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跳脚和爬山所得的两种视野相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委婉而贴切地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对岁月流逝的感叹。
(3)李白在《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续使用数量词,写出了山岭的曲折蜿蜒。
【安徽省黄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1)习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他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让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俯仰结合,动静相映,声色并茂,对仗工整,字字精当,堪为典例。
(3)《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居于陋室不受打扰的安静生活,从反面虚写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高雅情趣。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
1.《逍遥游》中,斥鴳腾跃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它飞翔的极致。这与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形成了鲜明对比。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就会灭亡,以此强调了“忧患”之于国家的意义。
3.“天地英维气,千秋尚凛然。”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了周瑜在谈笑之间使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的威猛气势。
【江西省上饶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期末)】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和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