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500字。

  山西省太原市2021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上午9:00——11:3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 题。
  诗是言志的,是显意识的,像杜甫《咏怀五百字》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份深厚博大的 感情令人读起来心里一阵发热,那是诗的好处。但词更微妙,它常常在表面所说的情事以外给读者很丰富的联想。所以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词之所以形成这种微妙的作用,是由于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的“双性人格”,这是 从《花间集》就开始了的。花间词用女性形象和女性语言来描写女子的感情,但其作者都是男性。如温庭筠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张惠言却说它有“离骚初服”之意,因为屈原也曾以女子自比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而且,当男子求取科第仕宦而不得的时候,其感情与女子那种“弃妇”的悲哀也有暗合之处。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双重的语境”。早期文人词产生于西蜀与南唐,相对于五代乱世的中原而言,西蜀与南唐的小环境是安乐的,是可以听歌看舞的;但从大环境来看,北方对他们这些小国有强大的威胁, 其前途很不乐观。冯延巳《蝶恋花》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饶宗颐先生说是“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南唐是一个必亡的国家,作为宰相的冯延巳,内心有沉重的负担,朝廷中又有主战主和的纷争,他有许多抑郁和痛苦是无法对别人说的,而这些无法说清的东西居然就在写美女和爱情的词里无心地流露出来了,这正是词微妙的作用。
  词的这种作用又是从何而来呢?有的时候,它来自“语码”的作用。所谓“语码”,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语言的符码,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媒介。如“蛾眉”这个词,常常使人联想到屈原的“众女嫉余之蛾眉”。有的时候,它来自“显微结构”的作用。南唐中主李璟的诗句“菡萏香消翠叶残”如果改成“荷花凋零荷叶残”行不行?从表面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区别。但后者的“荷花”“荷叶”完全是写实的,不给人以言外的联想;而前者就不同了。“菡萏”出于《尔雅》, 它是古雅的,与现实之间有一个美感的距离;“翠叶”的“翠”不仅仅是颜色,还使人联想到翡翠、珠翠等贵重的东西。“菡萏”的古雅、“翠叶”的贵重、“香”的芬芳,所有的名词都指向一种本质的高贵美 好,但连接它们的动词是什么?是“消”和“残”,那是一种无情的摧毁。所以这一句让王国维联想到了《离骚》的“众芳芜秽”和“美人迟暮”。
  正是由于词这种体裁具有引人产生联想的微妙作用,所以在那些具有中国儒家传统文化阅读背景的读者之中也产生了一种期待视野,他们总是渴望从中读出属于男性的对建功立业的感慨, 而不仅仅是对美色和爱情的描写。这就需要善于仔细体会词中有没有那种“语码”和“显微结构” 的作用了。
  (摘编自叶嘉莹《阅读视野与诗词评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词的微妙之处在于其往往能带给读者丰富的联想,而诗是显意识的,缺少这样的微妙。
  B.温庭筠在“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中借女子梳妆之事表现了仕宦不得的悲哀。
  C.“荷花”“荷叶”等写实的意象缺乏与现实的美感距离,无法给人以言外的联想。
  D.在诗歌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词语作放大式的处理,从文字背后发掘出隐含的信息。
  【答案】D
  【考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难度星级】★
  【解析】A 项:根据原文第一段“诗是言志的,是显意识的......但词更微妙”可知,选项中“缺 少这样的微妙”表述绝对;B项:根据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如温庭筠的......张惠言却说它有“离 骚初服”之意”可知,文中认为温庭筠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有“离骚初服”之意是张惠言, 并未确认“借女子梳妆之事表现了仕宦不得的悲哀”是温庭筠的主观意图;C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南唐中主李璟的诗句“菡萏香消翠叶残”如果改成“荷花凋零荷叶残”.....但后者的“荷 花”“荷叶”完全是写实的,不给人以言外的联想”可知,原文的观点“荷花”“荷叶”不给人以言外 的联想”是基于“荷花凋零荷叶残”这一句而得出的结论,不是针对所有词作的普遍结论。故
  选 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篇提出论点,然后从词的表现特点和语言功能两方面进行分析,思路清晰。
  B.文章基于对诗、词的对比分析指出词“要眇宜修"的特点,又探究了其形成过程。
  C.文章对于典型诗句进行了具体分析,又引述他人的相关解读,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D.
  文章在传统诗词赏读中,引入“语码”“显微结构"等专业术语,增强了理论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冯延巳写饮酒的词作也饱含家国之愁,可见词并非不能言志,只是表现得并不显豁。 B. 如果没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作者与读者之间就难以借助“语码”实现有效沟通。
  C.柳永的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蕴丰富体现了“双性人格”。
  D.评赏诗词的阅读视野,应由读者期待等个人视野与创作环境等历史视野结合而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 个全 面"战略布局,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比 如,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等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