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340字。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看到中华民族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部分脱贫农户和边缘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还不强,一旦遭遇疾病、灾害等变故,就有可能返贫致贫。部分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还不足,一旦外部帮扶和相关政策急刹车,经济社会发展就可能遇到较大困难。因此,要根据脱贫地区和脱贫农户的情况变化,对帮扶方式进行调整完善,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要更加重视提高脱贫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促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逐步降低对外部帮扶的依赖程度;更加重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在“搬得出”的基础上,抓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融入等配套工作,最终实现“稳得住、能致富”;更加重视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为缺乏劳动能力的脱贫农户和其他低收入农户提供更可靠的兜底保障;更加重视建立健全省市县互通、多部门参与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大规模返贫。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期间,贫困地区实施了大量的产业扶贫项目,不少地区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扶贫产业,为接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今后,脱贫地区要把扶贫产业纳入乡村产业振兴框架统筹推进,把提高扶贫产业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作为关键任务来抓。在种养业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地方,要注重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要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自然生态、乡村文化资源等潜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促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马建堂《在新征程中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材料二: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我国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消除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中国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可以说,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减贫道路。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消除贫困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时至今日,哪怕对发达国家而言,贫困问题也始终是其最为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使命,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立足现实国情,着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制定了一系列的反贫困战略措施,组织和实施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扶贫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很多可供向世界总结和推广的经验。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在自身消除贫困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参与改善全球贫困治理,推动全球减贫合作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种最先进的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实践运动的优越性。
  减贫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强调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强调知行合一。从受援国到援助国,从贫穷落后到减贫模范,中国的巨大成功和在减贫方面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中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为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提供及时有效、丰富多样的全球公共产品;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更是为了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
  (摘编自王浩《中国脱贫攻坚具有世界性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已经告别了贫困。
  B.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 ,我们要重视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避免出现大规模返贫现象。
  C.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脱贫地区今后要重点提高扶贫产业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D.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我国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对发达国家的贫困治理工作同样有借鉴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在消除贫困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减贫道路,中国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B.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立足现实国情,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可供向世界总结和推广的经验。
  C.中国主动参与改善全球贫困治理的行动,就可以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种最先进的思想体系、社会制度。
  D.减贫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各国在谋求自身发展中要摒弃“本国优先”的思维,寻求共同发展的利益汇合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为了分散风险,要组织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方式,让市场来调控和分散风险。
  B.某地交通不便、出行困难,但在扶贫过程中,当地大力提倡发展乡村旅游,一夜之间民宿、饭店遍地开花,热闹非凡。
  C.2020年我国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对外倡导“一带一路”建设,助推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
  D.某地组织扶贫企业参加市长代言直播活动,直播2.5小时累计销售金额达99200元,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
  4.请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中国虽然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但是还有很多人生活并不富裕,有必要参与全球贫困治理之中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斜视
  毕淑敏
  没考上大学,我上了一所自费的医科学校。我是因为喜欢白色才学医的,但医学知识十分枯燥。
  “今天我们来讲眼睛……”新来的教授在讲台上说。这很像是文学讲座的开头。但身穿雪白工作服的教授随即拿出一只茶杯大的牛眼睛,解剖给我们看,郑重地说:“你们将来做医生,一要有人道之心,二不可纸上谈兵。”
  下了课,我急急忙忙往家赶。换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丛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