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31150字。
浙江省嘉兴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测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首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海情》的创作尊重真实:家徒四壁,孩子们辍(chuò)学,不隐晦(huì)地还原贫瘠;第一批移民没水没电,不回避扶贫的瑕疵;村民斤斤 计较,不美化人性……
B.“共度书香年,同筑中国梦”主题楹(yíng)联展上的百副新春楹联,表达了中国百姓祈(qí)福迎祥、除邪避祸的精神诉求和美好愿望,描绘了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
C.颓圮(pǐ)篱墙,雾霭流岚、斑斓星辉,淙(zōng)鸣溪水、干瘪稻穗、绯红黎明、凝霜枯藤、漂亮笔杆、达达马蹄等,那是中国现当代诗歌意象体系中的经典意象。
D.晨曦微露,侧耳啼听,那百鸟的清脆鸣啭,顷(qīng)刻间被放大许多倍,种种的高歌浅唱像刚刚洗濯(zhuó)过似的清晰亮丽,升腾飞舞起来,喧闹着整个苍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秉笔直书”“实录毋曲”是古人著史作典的起码原则和治学圭臬,但是,帝王往往会通过政治权力来干预史书撰著,以致“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史书坠入服从统治者意的深测之中。经过对历史事实的观察、认识、选择后汇辑成册的史书,常常隐藏着史家的陟罚臧否。【甲】所以,野史笔记自有其荒诞无稽的成分,即便是所谓的正史《实录》、国典《经传》,也不等同于历史事实或历史真实。
最早以实证精神审视历史文献的史学家是司马迁。【乙】他撰述《史记》,坚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反对“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没其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并亲身调查,这种追本究源的做法,具有开拓意义。【丙】此后刘向、刘歆父子去重复,查脱漏,订讹文,仔细校对典籍,并对其真伪进行了考辨。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圭臬
B.以致
C.陟罚臧否
D.追本究源
【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成语)的使用。要根据自己的积累以及语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平时要注意识记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
【解答】(1)A.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使用正确。
B.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使用正确。
C.“陟罚臧否”指赏罚褒贬。根据前后语境,此处没有赏罚的意思,可改为“好恶取舍”。
D.追本究源: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使用正确。
故选C。
(2)A.“实录”“经传”不是书的名称,不用加书名号,此处标点符号属于不该用而用的情况。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相关部们要坚持人民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乡村文艺积极、健康、向上发展。
B.修改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完善了商业秘密的定义、即商业秘密的情形、使犯商业秘密行为的主体范围,强化了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法律责任。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既反业权需行为的法系现安,又体现了人类普遍性价值观,表达了全人类的共同心声,为人类其他文明体所认可和接受。
D.党员干部在私下时、细微处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增强政治定力、道德定力、纪律定力,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体现了自律境界的高低。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有的文学作品因“掉书袋”而缺乏审美情感,从而为人诉病,但是,① ,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功能之一便是普及知识。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书人访病,位成为主体情感无节制宣泄的自我疆场。吟风弄月固然有佳作遗留史册,然而没有“专,承栽的作品,只能成为人们怡情悦性、消遣娱乐的对象而已。试想,假如《红楼梦》中② ,这部作品就不可能赢得“百科全书”的美誉。而阅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读者除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