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970字。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民法典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民法典编纂提供了丰厚滋养,使民法典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民法典明确立法目的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分编中有专门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权益的保护规定,如有关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则要由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同样,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这些都体现了仁者爱人恤老怜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论语》中也有这样的表述:“礼之用,和为贵。”民法典在婚烟家庭编、继承编中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睦、和谐观念。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故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烟家庭关系。”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文化滋养,很多理念已深深融入民法典条文中。
诚信体现社会道德准则,也是民法典的重要原则。《论语》中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诚信不仅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修为,也是民事活动应当守的行为规范。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民法典合同编第五百条规定,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五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这为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的道德规范提供了法律支撑。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特点。《逸周书・大聚》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署,以成鱼整之长。”民法典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环保原则在民法典分则中也有充分体现。例如,在物权编中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物、水污染物、土壤污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在合同编中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在侵权责任编中,设有专门章节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进行规范。民法典回应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传承和弘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摘编自柴荣《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材料二:
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再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法治的不断探索和追求。历史表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今天,汉取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民法典是我国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我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
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产纠纷,或遭遇隐私泄露,都需要从民法典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只有全体社会成员遵循民法典,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
(摘编自阿斯力格《以民法典实施提升“中国之治”》)
材料三:
民典法是一部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含爱民、护民、利民、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ル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法典将“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城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司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摘编自黄文艺《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法典吸收借鉴了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整合了我国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B.民法典纂的文化基础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多条规定都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传承弘扬。
C.我们只要自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就能让民法典保护人们的权益。
D.自古至今,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民法典的延生,标志着我国正在走向强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法典规定,从事民事活动的人都要遵循诚信原则,如有违背,应承担相应责任。
B.古籍中记载,禁止人们在“春三月”砍树捕鱼,这种绿色环保原则在民法典中也有体现。
C.民法典能为高空坠物、遗产纠纷、隐私泄露等民事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
D.民法典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难题,保善举,惩丑行,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民法典规定的一项是(3分)
A.王小姐孩童时,母亲远走他乡,四十年后母亲突然回来要求王小姐供给生活费。
B.某企业直接倾倒垃圾,污染了附件村庄土壤和地下水,人民法院判处该企业消除污染并赔偿17万元。
C.李先生花高价购买了一件珠宝,经鉴定为赝品,但双方交易时已签定了合同,李先生只能自担损失。
D.近日,某小区一居民被楼上扔下的啃过玉米棒砸伤,事发后物业贴出告示,敦促肇事者自首。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综合材料二、三,概括民法典如何体现“民”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峦
筱敏
①国十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
②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的时代,除了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室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责族闹草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默”,除了表明其躯売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