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7270字。

  河西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二)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33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本卷共11 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   )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   )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在今天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   )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感应  以至于  习以为常 B. 感应  甚至  习焉不察
  C. 回应  以至于  习焉不察 D. 回应  甚至  习以为常
  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B.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
  C. 只有认识沸腾的现实,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
  D.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才有可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的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认识沸腾的现实。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①感应:受影响而引起反应;神明对人事的反响。回应:回答、响应的意思。“回应”强调“积极互动”,更符合语境。
  ②“以至于”表明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构成因果、承接联系,“甚至”表明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根据语境判断应为“以至于”。
  ③“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因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形成习惯,就看作是平常的了。依据后文“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判断出“习焉不察”更符合语境含义。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这副对联写的是北宋散文家苏洵、苏轼和苏辙。
  B. 《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表现自清末到民国近50年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它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戏剧代表作。
  C. 《高老头》《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的作者分别是巴尔扎克、雨果和莎士比亚。
  D. 编年体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编写体例,按时间顺序记述史实。例如《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