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670字。

  潮州市2021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5题。
  材料一:
  前不久,有关《现代汉语词典》推出APP版本的消息引发关注。相比于其他纸质图书,辞书的数字化、网络化显得更为迫切。
  辞书的“互联网基因”,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对于网络阅读,人们常常有“碎片化”的忧虑,而辞书恰是由众多“碎片化”的条目组成的,并且也是供人们“碎片化”检索使用的。因为有了数字化,因为有了互联网,辞书检索变得非常简便。
  今天,辞书的修订更新也变得更容易。重要的辞书,从《辞海》到《现代汉语词典》,无论是解释古语的,还是收录今词的,大多需要不断修订。对于一部纸质辞书来说,修订周期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如此漫长的等待,到新版问世时,当初的新知有的已变作旧闻了。把辞书移植到互联网上,就能实现随时随地更新。拥抱互联网,改变着辞书的传播生态、编纂生态。
  通过搜索引擎勾连起来的互联网世界,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库,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作一部辞书。虽然丰富无比,但也内容庞杂。即使是查询网络百科,由于“开放编纂”,也会让你遇到真伪莫辨的难题。当你输入一个关键词,得到成千上万个结果,逐一阅读、辨别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时会让你觉得还不如去查检一部权威、精当的纸质辞书。
  将众多看似“碎片化”的条目集纳到一起,无异于对一个知识体系进行描述。在一个知识领域内,如何提炼、筛选词条,如何编排,如何释义,需要具备这个专业领域的素养,也离不开辞书编纂的学问。汉代许慎编纂《说文解字》时,讲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当编者把含有相同偏旁部首的汉字罗列在那里的时候,其实不仅是“分别部居”,便于查阅,而且也揭示了那些相同偏旁部首汉字间的相互关系。
  (摘编自杜羽的《激活辞书的“互联网基因”》)
  材料二:
  数字化工具书容量大,轻便小巧,检索便利,可根据读者需要设置很多人性化的功能,还可利用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数据传输,却也不是十全十美,所以纸质工具书仍然有电子工具书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电子工具书和纸质工具书谁更有助于读者掌握信息,一直存在争论。这一问题上很多专家学者也做了调查研究。比如就英语工具书而言,邓琳在调查中发现,读者普遍认为纸质工具书能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通常除了和电子词典一样能让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词义之外,还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例句、语法知识、用法信息以及背景知识等, 以帮助学生准确使用词语,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面对写作、会话等需要积极产出的言语活动中,纸质工具书的作用更加明显。至于目前学生偏爱电子工具书,并非是因为电子工具书的内容有绝对优势,而是因为电子工具书携带方便。并且陈玉珍在研究中发现,由于电子工具书“输出屏幕的幅面尺寸有限,一次查询的信息量有限, 且其微观结构太简单,无法与纸质词典相比。”纸质工具书比电子工具书更有助读者准确、高效的获取信息,这也是纸质工具书最大的优势。
  其次,电子化阅读具有携带方便、容量较大、可选择范围广等优势,但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的阅读,获得的是碎片化信息,读者无须严谨思考,容易形成思维惰性。黎荣华曾就英语电子词典和纸质词典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的影响展开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尽管电子词典能为英语学习者带来便利,节省时间,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普及很多不知道的单词,但正是由于其极其迅捷的特点,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的过程,对词义理解和记忆不深,对学生词汇量的扩展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也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老师和家长还是偏爱纸质工具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陈飘平的《纸质工具书为什么不会被电子工具书取代》)
  材料三:
  如何使用词典,在一些地方中小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给学生带来不少“后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问题,指导学生意识到科学使用包括词典在内的工具书的重要性,正确看待纸质版工具书与数字化工具书之间的关系,即两者互补而不是互斥,应该坚持适用的原则,在不同情况下善于使用不同介质的工具书。在使用数字化工具书时,教师最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查找信息的方法,熟悉一些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信源。相对而言,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或者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能更快提升学生活学活用工具书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养成遇到不懂或叫不准的字词时随手查询的习惯,看似很麻烦,其实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未来工作非常有帮助。另外,还需达成的一个共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查词典依然是一种必要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当下纷繁芜杂的信息环境中,从小养成勤用、善用工具书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练就过硬的语文童子功,逐渐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成为信息时代具有自主意识的合格学习者。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的《善用工具书应成学生自觉习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5
  A.辞书如果没有移植到互联网上,就无法实现随时随地更新,而最终被电子工具书取代。
  B.辞书把含有相同偏旁部首的汉字罗列在一起,既便于查阅,又揭示了相同偏旁部首汉字间的相互关系。
  C.在使用电子工具书时,利用权威、可靠的信源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
  D.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随手查询很麻烦,却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未来工作很有帮助。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纸质辞书的修订周期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往往显得非常漫长,所以提供的信息多数是过时的。
  B.相比于纸质工具书,电子工具书因其便携性和内容的绝对优势而更受学生喜爱
  C.使用纸质工具书的学生比使用电子工具书的学生往往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D.学生思维惰性的形成,与学生利用零散时间阅读,无法严谨思考有关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电子工具书带有内容繁杂的广告和链接,易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分散其精力使其浪费不必要的精力
  B.“现在,带着互联网‘碎片化’基因的辞书,有了互联网这块丰沃的土壤,理应长得更好、长得更快。
  C.“中小学生个人自控能力较弱,若使用电子工具书过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导致其视力迅速下降
  D.“如今,网上各种搜索引擎为查阅资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而导致一些人对纸质工具书渐渐疏远。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三则材料都与“工具书”有关,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逛大栅栏
  ①跟父亲和梁思成先生一起逛大栅栏,是我一生中清晰而快乐的记忆。
  ②梁先生带我们先后去了劝业场、六必居、内联升、瑞蚨祥、张一元等地方。父亲和梁先生在劝业场走马观花地走了一圈,就匆匆离开了。走进六必居后,却流连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