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20字。
《边城》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沈从文先生曾说过:“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却忽略了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我们都明白《边城》中既有美好,也有悲痛,但不少教师认为课本节选的3——6章节是小说美的开端,而悲的意味在小说未节选的后半部分才能被读者慢慢感知,所以其教学设计大都从美出发,以边城之美、翠翠之美、沈从文之美来把风俗、人情、人性等主题串联起来,让学生明白边城美在何处,沈从文又美在何处。
然而在一遍遍阅读文本,一遍遍揣摩细节的过程中,我发现即便是课本节选部分也都处处弥漫着悲愁:那薄薄的雾,爷爷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翠翠所有欲言又止的少女心思,那些看似说不清道不明的行为……其实这里面统统隐伏着有关“生死、孤独、命运”的人类之悲!
所以对于这篇课文,我的处理方式是以沈从文“美丽令人忧愁”的诗学命题作为鉴赏文本的切入点,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文学语言找寻边城之美(包括风景、风俗、人情等),让学生在品味的过程中去了解边城人的文化厚重性与风俗传承性,以及边城人身上那种被沉稳、厚重的华夏文化所滋养出来的诗性品格。
其次,引导学生通过揣摩细节去体味《边城》隐伏之悲(包括生死、孤独、命运等),最后落脚在少女翠翠经过一系列的人事变迁后的成长上,以即便“美丽总是愁人”的,但这“悲愁”又能激发出终极意义上的“生命之美”作结。让学生明白虽然边城之美中隐伏着悲愁,但恰恰是这份悲愁的衬托美丽本身才能更加打动人心。
从“美—悲愁—美”的形式中,让学生懂得我们的人生似乎是根植于不期然的挫折与痛苦中,这才是人生和生命存在的常态,而恰恰是通过生命过程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才能挖掘出更为闪亮的人性之美,我们才能以一种有韧性的承受力去直面生活和生命中的困境。
结尾以与大师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的目的,以及他坚守美、重塑民族品格的赤子情怀。以期让学生通过《边城》这一窗口去重温美同时,又能懂得去坚守美(习俗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等)。让学生主观的感受与客观的文本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既能深入小说感受美,又能身处现实坚守美,深入浅出,从而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边城》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作为一篇节选小说,篇幅长、叙事散文化,主题内涵丰富,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如果不能够静下心仔细阅读体会,容易错过文章的优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