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2570字。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1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20世纪初至今,我国乡土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无论是教育普及率、工业农业现代化,还是平均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准等均有显著提升。但是,乡土社会也存在一些沿袭已久的问题,如城乡差距日益增大,某些乡风民俗中守旧落后,等等。这些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问题,20世纪以来,它们一直或隐或现地存在。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将其思考融入艺术创作中,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传统。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传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了几代作家对重要文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其中,作家的价值立场尤为重要。在现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乡土文学作家有基本一致的价值立场。从鲁迅及其影响下的青年作家群,到废名、沈从文等一批作家,都相信民主与科学,积极谋求大众福祉。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具有厚重的现实关怀和强烈的现代性诉求。
小说是乡土文学的主要文类,但直到鲁迅的小说出现后,中国小说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乡土文学具有很强的魅力,是与其创作目的紧密相连的。鲁迅在概括现代乡土文学的创作目的时说,文学“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在为其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所作(自序)中,鲁迅称他创作这些作品的目的是“改变(国人的)精神”。换言之,在鲁迅看来。“为人生”主要是将国人从旧文化、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对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而言,可谓振聋发聩,故而产生了很大影响。
坚守现代价值立场和“为人生”的创作目的,使现代乡土作家在处理文学与现实关系时,其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作为乡土文学传统的奠基者鲁迅提倡“睁了眼看”,反对闭着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因而,其批判锋芒,不仅指向外在世界,更指向当时国人普遍的心理和意识。《狂人日记》《药》《祝福》等小说,都是如此。细细看来,其真正意图乃在于探究阿Q、七斤们应有的、幸福的、合理的新生活。这也影响了许钦文、台静农等后起的优秀乡土作家。
沈从文的风格虽然与鲁迅不同,较之于鲁迅的犀利与冷静,沈从文似乎要温馨、浪漫得多,但沈从文多次坦陈其湘西小说是在鲁迅小说的启发下创作的。温馨、浪漫只是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外衣,这层外衣包裹的是悲痛和忧伤。《边城》中,悲剧的根源在于翠翠家一贫如洗。《长河》中,保安队进入乡村,强征各种钱款,甚至敲诈勒索。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不温馨,也不浪漫。在本质上,他跟鲁迅一样,直面乡土社会的种种蒙昧、落后现象,为乡土社会民众应有的幸福、合理的生活而呼吁。
此后的几十年中,虽然中国社会历经种种变化,但乡土文学热却经久不衰。在一个世纪里,乡土文学一直是最热门的题材领域之一,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加入其中。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乡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建设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为广大农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中国当代乡土文学作家需继承现代乡土文学传统,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和现实主义精神,创作出真实反映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发展变迁和新时代农民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余荣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有着反映乡土文学作家对整个社会问题深入思考的传统。
B. 鲁迅等作家的创作有现实关怀,因此他们相信民主与科学,为大众谋福社。
C. 现代乡土作家直面现实的缺憾和不足,揭出病苦成为他们创作的最终目的。
D. 中国当代乡土文学作家要秉承“为人生”的创作目的,为新时代创作讴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揭出问题,然后从秉承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和坚持现实主义精神角度论证。
B. 文章使用大量例子进行论证,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读者对乡土文学认识更具体。
C. 文章引用鲁迅《呐喊•自序》中的话,论证乡土文学以“为人生”为创作目的的影响。
D. 文章结尾谈到美丽乡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论证更有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人生”这一创作目的,和时代需求相契合,成为现代乡土文学的灵魂,为一代代乡土文学作家所坚持。
B.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于沸腾的生活。
C. 沈从文和鲁迅一样,其作品都直面乡土社会的蒙昧和落后,不仅批判客观世界,更直指国人的内心和意识。
D. 在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的语境下,乡土文学要继承现代乡土文学传统,关注新时代农民精神面貌,出现优秀作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整个社会问题”错误,根据文本“乡土社会也存在一些沿袭已久的问题,如城乡差距日益增大,某些乡风民俗守旧落后等等”“20世纪以来,它们一直或隐或显地存在,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将其思考融入艺术创作中,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传统”可知,乡土文学针对的是乡土社会。
B项,“鲁迅等作家的创作有现实关怀,因此他们相信民主与科学”错误,该项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视综艺频道《一堂好课》将邀请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主讲人,为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以及观众带来一堂“美育课”。
“专门到理工科的学校讲一堂美育课, 这是不是有点给理工科的学生补课的意思?”面对一位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好课班主任”康辉引用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一段话来解释,“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同时,康辉也认为,北京理工大学的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中蕴涵了一种对道与术高度结合的追求,“当道与术高度结合之后,就可以怀远博见有诸世人,从而达到一种人生之美的境界”。
范迪安认为,“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之心古已有之”。对于加强美的教育,他又说:“一方面,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对美的理解上有盲点和误区;但是另外一方面,大家对美的向往又是非常积极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美育的大课堂,或者说把美育带向生活、带向社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