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530字。
湖南省衡阳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4道大题,23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3.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题卷共8页。如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展厅中,四件巨型的玉石璞料静静地陈列其间,显得其貌不扬。但在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眼中,这几块曾作为三星堆玉器制作原料的石块或许正是解开三星堆文明玉器工艺之谜的钥匙。
“上面发现了几种痕迹,其中一种据称是线切割造成的切割痕。所谓线切割,即类似于一根线绳双手各执一头,左右横向拉动进行切割。但是如果用这种方式切割,往往会在石料上产生一种半圆、上凸的曲线。”刘卫东说,“三星堆博物馆里展出的多件玉器都出现了呈下凹状的曲线痕迹,这种痕迹是‘线切割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玉石璞料质地坚硬,用线切割的方式很难攻透。刘卫东认为古人的“片状轮式切割机”一定使用了质地坚硬的物质,线切割作为一种猜测是值得怀疑的。
“不仅如此,在这几块玉石璞料上还发现了多处巴掌大的镜面。按照我们的理解,如果是用类似刨子的工具去挫出镜面,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有一种由浅入深的痕迹。但在三星堆玉石上的几个镜面并非如此,它的镜面仿佛直接落在上面,其痕迹呈一条一条的弧状平行线。这些弧线彼此之间相隔就一毫米左右,非常平整,相连紧密。如此走过的痕迹,向我们揭示了制作这种镜面所使用工具的特点。”
“时至今日,我们都没有制造出这样的仪器古人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别忘了,这些平面的周围仍然是粗糙的石料,说明这种工具是直接切入石料打出一条平面,而在周围没有任何晕染。工艺不仅很先进,而且手法细致入微。”
而展出的青铜神树友都对这个青铜神树很感兴趣对此,刘卫东认为,“神树”这一形象,早在汉代画像石里就有许多描写。这实际上体现了我们中国古代对上古文化的一种。如今,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中发掘出了实物,还有如此大的体积,确实是很值得惊叹的。这么大的器物究竟是如何铸造出来的?
“我给大家的解释是,青铜器的铸造不像我们自己所想象的那样。铸造青铜器并非是简单地做一个模子再进行失(脱)蜡浇铸那样简单《周礼•考工记》曾记载铸造青铜器有六种配方,制作不同用途的青铜器根据它的功能,应采用不同的金属配比。从技术的角度谈,跟青铜器生产制造直接有关的是锻、錾、焊、铸、锉、磨。在铸造青铜的过程中,高温之下,有些还需要锻打,再进行錾刻,此外还有焊的过程。例如,如果要铸造一个圆,有时候直接做不成正圆,那么工匠可能做出完全一样的4瓣或者3瓣,经过浇铸,然后再焊接起来。最后,再通过锉和磨进行善后工作。”“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三星堆如此高大的青铜神树也不可能是一下子制作完成的。”
刘卫东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两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其实可以解释为两河流域既孕育了中华文明,又统一了中华文明。“孟子在两千年前就注意到,中华文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发挥影响,‘变夷于夏’。”“众多考古发现都说明,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一样,起源未必在于一点,只不过很多文明后来融入到华夏文明中。”刘卫东认为,三星堆青铜器与商周青铜文化时间相仿。但是公众需要知道的是,青铜是距今三四千年前普遍存在的一种材质的文化产品,使用几乎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地的文明差不多都有青铜器,并非只有中华文明制作。三星堆的青铜器只能说明它证了一个时代的文明,但并不能证明整个三星堆文化的历史,它只能说明三星堆文化的晚期是符合青铜器时代特征的。三星堆文化很有可能要比青铜时代所标定的时代早得多。
据三星堆博物馆介绍,三星堆遗址地处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是迄今为止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古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编选自董振杰《全民热议三星堆 我们到底该看点啥?》)
材料二:
历经数月发掘的新一轮三星堆祭祀区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琳琅满目的文物展示了古蜀人的富庶与强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厚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而此次三星堆考古重大发现无疑是给建设文化强国打了一剂“强心针”。
从文物存量来看,大国重器彰显深厚文化底蕴。祭祀坑内,丝绸的痕迹将古蜀人丝绸使用记录推到了3000年前。黄金面具虽有残缺,但其完整形态却比金沙遗址大面具更重。还有造型奇特、极具艺术价值的顶尊跪坐人头像,更有大量的青钢器、象牙。然而这仅仅是大国重器的冰山一角,悠久的历史长河孕育了无数文化宝藏,还有更多更久远的遗产等待我们去追寻。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底气。
从发掘过程来看,开放合作体现全新文保理念。此次考古,科技含量比以往更高。不仅有巨大的能控制现场温湿度的“考古舱”,考古实验室里必要的先进设备也是一应俱全,实现了考古、保护、研究的无缝对接。同时,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联合参与,也让多学科融合、开放合作的理念渗透到文物发掘和保护工作当中。在全新的理念支撑下,考古不再是一个行业的单打独斗,而是多家联动协调,集发掘、保护与研究为一体的事业。
从社会反响来看,全民热议反映强大文化自信。此次考古挖掘不仅在传统媒体上进行了报道,还在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上开展了跟踪。网友们在惊叹文物的丰富与精美,遐想三星堆背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丝毫不吝赞美之调,发出连珠妙语。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国民对文化保护发展的高度参与感以及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强烈的自豪感。当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器物出土面世,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体内文化自信、自尊、自强的意识在觉醒、在沸腾。
新时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造成了文化环境的改变,信息井喷和过剩带来了快餐文化的冲击。面对此种情况,我们要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古代文明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继往开来,建成文化强国,这不仅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为全体国民出的一道思考题。
(编选自兰潇潇《三星堆遗址惊艳出世 助力文化自信再提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卫东认为三星堆玉器璞料上的切割痕有可能不是线切割造成的痕迹,而是一种工艺先进、手法细致入微、使用了某种质地坚硬物质的“片状轮式切割机”切割时留下的痕迹。
B.世界各地的文明差不多都有青铜器,三星堆发掘的祭祀青铜器不能证明整个三星堆文化的历史,只能说明三星堆文化的晚期是符合青铜器时代特征的。
C.琳琅满目的三星堆文物彩显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全民热议则反映了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而整个三星堆文物的发掘过程又体现了开放合作的全新文保理念。
D.此次发掘是由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联合参与,考古工作者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考古、保护、研究的无缝对接,确保了考古工作的高质量与高水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星堆玉石上的镜面痕迹呈一条一条的弧状平行线,非常平整,相连紧密。这些痕迹足以表明古代匠人制造出的切割仪器比我们现代的切割仪器要先进得多。
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必须要先经过高温下锻打、浇铸和錾刻等多道工序铸造完成不同局部,然后再通过衔接、套装、焊接等方式拼接在一起。
C.三星堆遗址的新一轮发掘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一定是一元而可能是多元,只不过很多文明后来都入到了华夏文明中,中华文明的发展可能是典型的多元一体模式。
D.目前展出的三星堆文物只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瑰宝的一小部分,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考古研究队就会发掘出比之前更多更久远的三星堆文物。
3.材料一是一段新闻报道,根据材料主要内容,你觉得下列哪一个问题不太可能出现在记者此次采访的提问中?(3分)
A.三星堆玉器有怎样神秘的工艺?
B.青铜器“神树”是如何铸造出来的?
C.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吗?
D.三星堆是不是来自于古蜀国?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建设文化强国。(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凤凰嘴
范子平
①那是个油菜花灿灿的明媚春天,在交通运输公司宣教科的几个女人,一个比一个漂亮的女人们,就热热闹闹地呱嗒呱嗒地侃起了大山。
②张珍妮的丈夫是自来水公司的副经理,张珍妮说,他的先生天生爱吃,在家里三天两头是买肉做肉,烘烤、清蒸、红焖啥都做得像模像样、色香味俱全,业余时间都弄这上边去了,上个星期天,他爱人专门到市委招待所里跟厨师学做烤全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