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80字。
《树与天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探究作品意旨
3、积累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探析诗歌意象及主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又授予“自家人”,瑞典著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特朗斯特罗姆究竟有什么高人之处呢?颁奖方这样评价到:他通过凝练而透彻的意象,向读者展示了鲜活的现实生活。
中国评论家认为,特朗斯特罗姆对汉语来说是传统,对西方来说是先锋。他的诗像中国诗那样不注重雄辩,而且善于用精练的意象、蒙太奇式的组合,传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
可以说,特朗斯特朗姆把中国古典诗歌演绎到一个新的高度。今天,让我们学习西方人写的具有中国传统味道的诗歌吧。
2、展示作家作品图片
3、介绍作者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著名诗人,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托马斯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终于在2011年获得该奖项。他共发表诗歌200余首,十余部诗集。主要作品集有《十七首诗》《路上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堂》《钟声与辙迹》《在默暗中观看》等。
4、学生试读课文
试着用这种节拍朗诵。
树与天空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有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里/匆匆经过/我们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一只黑鸟。
雨停歇。/树/停止走动
它/在晴朗之夜/静静地闪现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
空中/雪花绽放的/一瞬。
(设计意图:体验诗的节奏美,激发探究诗歌意旨的积极性)
5、思考问题,走进诗中
(1)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
(2)诗人观察的角度是什么?
明确:
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树。
诗人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描写树。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内容,为探析诗歌意旨做准备)
6、再读品味,感受形象
(1)诗歌写了树的哪些动作?
明确:
诗人用这些词描写树:匆匆经过,汲取生命,停止走动,静静闪现,等待雪花
(2)树这个形象让我们初步认识到什么?
明确:
在灰暗的天底下,在雨中,树有很多急事,有为完成急事的匆忙奔走,还有为生命的自为。
在雨过天晴的夜里,树有静观的态度,有对美好的雪花的等待。
(3)怎样解读天空中的“灰色”和“雪花”?
明确:
“灰色”既是自然界雨天的颜色,也是树存在的境遇。“雪花”既是自界冬天的严寒,也是树不畏严寒的精神,还是纯美的象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