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580字。
上饶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卷
命题人∶总分∶ 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肇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干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 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民,本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民本思想肇始于夏商周时期。《尚书•五子之歌》记载∶ 大禹的孙子太康无道,被有穷、后羿抓起来废了,太康的五个弟弟作《五子之歌》述大禹之训戒,《五子之歌》的意思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天下百姓都比我强,一人失误多次,民怨难道要等明显了才发现? 应当防患于未然。我面对亿万人民,恐惧得像用腐朽绳索驾驭六匹马,做君王的怎么能不敬畏? 这是首次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大禹不仅提出了民本思想,并且也在治国中践行民本思想。周公总结商亡的教训,主张"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实施"德治"。《尚书•康诰》的许多记载表明,周公深知殷商之鉴,努力安民保民、实施"德政"。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对待人民的态度是一个重要议题。特别是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所论形成了初步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命题,如"安民利民" "民贵君轻" "平政爱民" "顺从民意"。孔子、孟子、荀子都认为统治者只有赢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因此必须爱民、顺民、安民、利民。齐宣王攻克燕国后,问孟子是否应该吞并燕国。孟子说∶"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他以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为前提,为儒家民本思想定下了基调。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想与古希腊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有相通之处,都有重视人的意思。不过,古希腊从苏格拉底开始兴盛起来的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人"并不包括自由人之外的奴隶,所以其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比起西方奴隶制度下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更加具体、更加具有人情味,虽然仍不免有其蒙蔽性。
西汉贾谊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本思想。贾谊深入阐述了人民的重要性,总结出人民是国家兴衰成败的根本的结论,完善了民本思想体系。《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指出∶"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这就高度阐释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唐代柳宗元在"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吏为民役"的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他认为,当官者是人民的仆役,是要为人民办事的。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广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康雍乾盛世"等繁荣时期。
(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禹对子孙的训诫内容主要强调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必须要在治国中践行的道理。
B.民本思想在夏商周时期发端,此后历代虽有所演变,但其思想主旨基本统一。
C.周公主张"以德配天""敬徳保民",因此他总结了商亡的教训,实施"德政"。
D.古代民本思想对中华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思想让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概述民本思想的发展演变,并指出它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
B.文章第二~四段分别论述民本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和有代表性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主要论证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古希腊的人本主义思想的不同。
D.末段阐述了古代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以几个繁荣时期来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康的五个弟弟所作《五子之歌》,让人明白,国君要有敬畏之心,对民怨要防患于未然。 B.百家争鸣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对待人民的态度,儒家思想明确以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为前提。 C.西汉贾谊在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基础上,阐述了人民的重要性,完善了民本思想的体系。 D.唐代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强调当官者是人民的仆役,是要为人民办事的观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材料一:
《国民财商教育白皮书(2021年)》日前正式发布,旨在梳理我国财商教育发展现状,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白皮书》指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正在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国民开始关注各类理财、投资产品,财商教育市场正逐渐趋热。稳中向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加之巨大的财商教育市场需求,财商教育开展适逢其时。
《白皮书》还指出,客观来看,我国居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仍有大部分人群对基础知识掌握不足,且投资行为非理性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